青岛这座城市,不大,大小。由于长期偏于胶州湾的东岸,城市一度在长期的卷缩中呈现出狭隘状。狭隘在于半岛型地域而产生的封闭意识,或者小渔村情结。改革开放以后,青岛将开发区早早地放在黄岛,导致青黄不接。那时仅有轮渡和环湾高速,没有隧道和跨海大桥。几届领导,建设中心有放在西海岸的,有放在高新区的,有关注东海岸的,飘忽不定。领导人大概都怕在前任基础上做功课,掩盖了自己的政绩。相当一段时间,青岛一直故意忽视湾底的建设。现在,胶东机场和红岛高铁站预示着湾底中心时代即将到来。几十年的发展,青岛两翼崛起,展翅欲飞,可湾底的红岛之头颅还无法昂起。但大青岛格局必须以湾底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是世界上海湾城市的必然宿命。
目前青岛这座城市的一体化尚未形成,各区域存在相对的地域隔离,这种状态导致了法律服务市场的自然区域分割。黄岛、胶州、即墨、莱西、平度,都是几乎独立的法律服务市场。在各自地域执业的律师,难以跨区域执业。即使如城阳区这个法律服务市场最成熟、竞争最惨烈的区域,也生存着相当一批仅限于城阳区域的区域律师。
我们以城阳区域作为典型来进行法律服务区域市场的分析,还是很有意思的。就法律服务市场而言,城阳是容量很小的一个地方。即使将高新区的红岛和河套两个街道合并进城阳区域,不过8个街道,约230个村。但城阳区域有37家律所,380余名执业律师。还有16家法律所,近百名法律工作者。城阳法律市场是即墨、胶州、李沧以及市内律师普遍蚕食的对象。我所认识的市内律师几乎在城阳都有或少或多的业务。其他区域的律师可以轻易进来,城阳区域的律师想要走出城阳拓展业务挺难。我曾开玩笑地对城阳律师们说,城阳的每一个村社都都站着平均不下8名律师。这样的密度,哪里还会是律师,简直就是法律民工。
青岛这座城市的非一体化,导致执业于黄岛、胶州、即墨、莱西、平度以及城阳的律师,90%都是各自区域的律师。即使是市内大所,有时极少涉足莱西、平度的业务。而且青岛律师想超越青岛区域进行拓展的难度也比较大,虽然青岛因经济发达而律师的平均收费水平高于省内城市,但区域东侧的烟台、威海,区域西边的潍坊、临沂,青岛元素并不能起到催化作用。济南的大型律所反而能够以高院、省府的优势俯瞰、统摄省内各城市。所以青岛律师在省级区域的定位和拓展上并不优于济南律师。
如此论证下来,感到青岛律师的地域定位确实值得认真思考。如果以街镇为基本网格,以区市(县级市)为中网格,以青岛市为大网格,基本上区域律师按照主要案源地,可以区分为街镇级律师、区县级律师、地市级律师。问题是,定位于街镇或者区县的地域律师,迫不得已定位之后如何生存,如何拓展业务,特别值得自身反省和深思。
朱熹《观书有感》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既然定位于区域,就要研究区域法律市场。我认为,区域律师应着力于拓展区域内相对高端法律服务。所谓相对高端,是相对于区域,相对于区域内的其他区域律师。否则定位于区域的低端,律师职业的品质无法保障,连生存也会出现问题。所以在区域法律市场这一“半亩方塘“之中,不要为”天光“和”云影“所迷惑,认真研究区域内客户,开发出最适合区域的相对高端法律服务产品,挖掘出区域法律市场真正的“源头活水”,地域律师才能够与人分享律师职业的尊严和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