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回来的路上就在想,近几日在阅读上下的功夫是很不够的。推究原因,是该怪罪鲁迅先生的文章,似乎太难了些。在先生这里碰了壁,受了摧残,苦笑着,又觉得合该如此。
这个月一开始就下定决心,要把厚厚的一本《鲁迅全集》给解决掉。然而翻开首篇就止步不前,《科学史教篇》,以及随后的《摩罗诗力说》,皆是文言文,长篇累牍,看不懂的字词也很多。第一篇干硬地吞下,像块难以消化的石头进了肚子,半懂不懂,可也算是看过了。再然后的古文作品,便望而生畏,只有暗自告罪一番,转进全白话的文章了。
白话文还好,能够看懂,似乎就能够迈进一片坦途了。可这道路又绝非是坦途,总有些磕磕绊绊,需要费些功夫。一则时代不同,牵扯些当时的背景,理解先生的本意总要心思转上三分;二则先生的笔墨,总是出人意料,平淡之中突显锋芒,暗讽直言互为补充,若是不时时谨慎,处处小心,反倒疏漏了很多。如此一来,一篇文章,不读上两三遍,决然无法真切地领悟先生的意思。自己阅读的时候,仅仅每篇读上两遍,仍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
读先生的文章,同时也在想,先生是如何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呢?从何而来?意欲为何?就从笔墨用法,也有不少收获。比如说《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先说雷峰塔倒掉,是因为乡下人东拆一块,西拆一块,抱回家中求保佑。以此为引,到了国人对于“十景”的偏执上。这偏执,颇有种抱残守缺,因循守旧的意思,即先生所言“修补老例”。可就因为这偏执,便停滞不前,缺乏革新,不能进步了。紧接着,那就该讲,从这雷峰塔的推掉,来议论国人对“老例”的破坏了。这破坏又并非全是好的,而且破坏的目的则是为了革新的建设。求革新的破坏者,才是所需要的。与此相对应的,正是当时社会上常有的“寇盗式”的破坏,和“奴才式”的破坏。前者是外来的或者内部的刀兵,留下一片狼藉,何谈建设。后者则是因着极小的私利,暗暗添上个创口,使得内里腐朽了。
先生对社会的认识如此清晰,深刻,照见藏在深处的丑恶来。虽然是期冀着美好的,却并不直接呼吁,而是把丑的展现给人看,这样的反衬,却让真理凸显出来了。
再谈另外一篇,《看镜有感》,从镜子上的花纹,来谈国人因循守旧,缺乏自信,中国文化也逐渐狭隘、守旧、顽固和僵化。至于原因为何,纵观历史,先生得出结论,国弱是根本,与文化守旧互为表里。那么又拿玻璃镜与铜镜的对比,来说守旧的文化注定被摧垮,要去大胆接受新的思潮,纳为己用,最终摆脱国弱的困境。
其他几篇暂且不再多说,然而就从先生的文章中提炼出这些道理,也觉得费了很大的功夫。先生所讲的道理自然很对,是救亡图存的真理,到如今也有些意义。而从文章的运笔上,比如,如何从一面镜子讲到文化;如何从胡子来讽刺国粹;铺垫,衬托,反讽,以及如何讲道理,这些都是需要仔细琢磨,学到些技巧的。
至于说阅读的艰难,也不过多读多想的事情。另有一个方法,每读一篇,也要自己稍微写上几百字赏析一番。挣扎着,挣扎着也就上了岸,走上正轨了。只是一定要坚持去读,迎难而上,终究会有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