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多久没有好好吃饭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养成了同一时间做多件事情的习惯。或许是从有了电视机开始吧。那时候吃饭必然是打开电视机,看着香港的电视剧。神情大概是这样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电视机,手和口腔自动完成扒饭嚼饭的动作,夹菜的时候需要用到眼睛,那没办法,趁着剧情开始无聊的时候,夹几块菜到碗里,然后视线又回归到电视屏幕上。
当时也没人给我拍照,也没人告诉我边吃饭边看电视该有多狼狈。现在,我终于有了机会通过观察别人边看手机边吃饭来观照自己的情形了。你只要去到公共场所吃饭,快餐厅也好饭堂也罢,你周围的陌生人标准的就餐动作都是一手拿着手机,一手配合嘴巴做咀嚼动作,眼睛就斜盯着手机屏幕,时不时突如其来地笑两句。
王羲之也有这个毛病,一边练字一边吃东西,最后吃了一嘴的墨。还好王羲之是个书法家,他要是个搞化学的,我们就不知道他的故事了。
现代人的分身术
我还干过这样的事情。现在屏幕不是越来越多了嘛,电脑屏幕手机屏幕,不够的还可以买多几块屛连电脑上。那就好玩了,手机上打开听着课程直播,毕竟是实时的嘛,不要错过;显示屏上呢就投放最近流行的综艺节目,要一个小时呢,这不正好学习娱乐两不误吗;电脑屏幕上呢,打开淘宝,最近有样宝贝要购买。厉害吧,三块屏干三件事,这就是现代人的分身术。
实际上,这三件事最终只做成了一件事,那就是在淘宝上买了点东西。另外那两件事,只是听完了直播,看过了节目,而并未在脑海里留下些许痕迹,即便有,估计三天后就消失了。也就是说,只是告诉了自己完成了一项任务,但自己并没有从这项任务中得到什么。我们希望自己不愿错过这些事情的初衷,最终让我们都错过了。
注意力“收音机模型”
有一天,我在清晨朗读会上读到了一篇文章,来自Steve Pavlina的Inspiration。他说我们人就像是一台收音机。收音机的周围充斥着诸多不同频道的电磁波,就像我们人的感知世界充斥着无数可以攫取注意力的事物。你只有调对了频道,收音机才能清晰完整地接收到某个频道的信息,出来的声音才不会是嘈杂的噪音。我们人也像收音机一样,只有调对了频率,把注意力放在一件事情上,这件事情才能被更为完全、真实地感知。当我们试图想同时做着两件或者多件不同事情的时候,那结果就像是没有调对频道的收音机,出来的是你无法辨认信息的噪音。
当我们看着电视吃饭的时候,就无法体会饭菜的美味。一碗简单制作的丝瓜汤,如果你能用心品味,不难体察到丝瓜绵润的质感和汤水的清淡消暑。
你知道吗?用心做事情的人最美,用心吃饭的人对食物那种尊重和专注也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吸引人的美感,这可不是边看手机边吃饭的形象可以比拟的。一个用心吃饭的人,可以在稀松平常的食物中得到至美的享受。
做到注意力调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求我们调频的同时,还要求我们做到精简要做的事情。像上面提到的,听直播,看网综,上淘宝,这三件事都不能同时做,而你只有1个小时的时间。该如何选择,这很考验人。如果你还没有学习的觉悟,你很可能要么成为一个什么都想做的不专注的人,要么就焦虑地沦为一个专心逛淘宝的人。
就连花上10分钟吃个早餐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你没有能力安排自己的生活,你很可能为了保证通勤不得不边吃早餐边驾驶或者乘搭着交通工具,那么你一心一意地投放到吃早餐这件事情上也是做不到的。
优雅地吃一个早餐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件小事情上反映着一个人的自律性。
我也跟各位一样,十几年来就是这么个注意力没调对频道的人,大部分时间听到的都是事情模糊不清的声音。每当我想省点时间分心多做几件事情的时候,注意力的“收音机模型”总会提醒着我:你可以这么做,但你这么做是以每件事情的失真为代价的。这时候,我就会思考、优化我一天要做的事情,思考怎么才能让每件事情都要他们的时间,怎么样才能优雅从容地生活。这是注意力“收音机模型”带给我的思考和变化,希望对你也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