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9.16白露十日//诗二首·中国十大名夺之宝鸡扶风法门寺//白露·秋景·秋意(十)

      题记:法门古刹,史越千年,佛指舍利,惊现世间。宝塔巍峨,上擎玉宇,地宫深邃,藏珍非凡。梵音袅袅,涤荡尘虑,香火绵绵,接续善缘。历代帝王,恭迎奉处,祇园真身,永世流传。


七律·题法门寺

扶风圣地起祥光,钟鼓悠悠绕梵梁。

贝叶经函传妙绝,琉璃器皿映辉煌。

十方瞻礼潮云涌,三界密藏教义长。

悟得禅心清静处,菩提树下悟真常。

七言排律·题法门寺

扶风宝刹越千年,佛骨昭彰溯法源。

汉肇浮图开圣域,唐修地宫秘玄椽。

九霄塔影擎云立,八重宝函映日妍。

锡杖玲珑光烁烁,琉璃秘色釉涓涓。

梵音袅袅穿金殿,香火绵绵绕玉砖。

帝辇迎奉旌蔽日,僧伽诵持磬通天。

贝叶经文藏妙谛,莲花座下悟真诠。

沧桑历尽壁犹在,劫波度尽纹未迁。

重整伽蓝辉宇宙,再昭佛法佑人寰。

法门不二通无相,般若空明照大千。

稽首慈航悲愿广,菩提永证福田绵。

    琉璃映千年:法门寺的地宫与尘世

      1987年的春天,铁锹触碰到一块汉白玉石板时发出清脆的回响,像是一把穿越千年的密钥突然叩响了时空之门。法门寺地宫的开启,不仅让佛指舍利重见天日,更仿佛打开了一座被时间封存的文明保险箱。当我站在玻璃展柜前凝视那件唐代琉璃盘时,忽然意识到我们见证的不仅是文物出土,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每道纹路都在诉说盛唐如何吸纳波斯工匠的技法,每抹釉色都折射着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融。

      地宫中的物什排列极具禅意:最外层的鎏金银器彰显着皇家气派,中层的丝绸残片保留着经纬交织的智慧,最内层的舍利宝函则凝聚着信仰的终极寄托。这种由外及内、从物质到精神的递进陈列,恰似佛教修行的次第之道。特别那件缠枝纹银香囊,其中的持平环装置至今仍能万向转动,唐代工匠早已精通现代航空才应用的陀螺仪原理——科技与信仰在此完美共生,打破了我们对于古代宗教场所的刻板想象。

      法门寺最动人的矛盾在于:它既是至高无上的佛教圣地,又是尘世欲望的投影场。唐皇室敬献的珍宝中,既有刻着《波罗蜜多心经》的纯金钵盂,也有簪刻着宫廷乐舞场景的鎏金茶具。宗教仪轨与世俗享乐在此奇妙共存,恰如那支出土的银制茶碾,既用于碾碎茶饼供奉佛陀,也曾研磨过陆羽《茶经》里记载的皇室奶茶。这种神圣性与人间性的交织,让佛光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灵晕,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里的温暖烛照。

      当代人朝圣法门寺时,往往带着两种目光:一种是向历史深处打捞文明碎片的考古学凝视,另一种是向内心探寻安宁的宗教性观照。有趣的是,当我们俯身细看玻璃展柜中唐代宫廷的银茶笼时,玻璃表面同时映照出我们自己的面容——这个细微的光学现象,恰似文明传承的隐喻:我们总是在凝视历史的同时照见自己,在解读文物时完成自我解读。

      地宫出土的物证修正了太多历史认知:秘色瓷的发现终结了陶瓷学界长期的争论,双轮十二环大锡杖改写了佛教法器史,玳瑁开元通宝更是颠覆了钱币学常识。这些实物提醒着我们,历史从来不是教科书上单线条的叙述,而是充满无限可能的立体网络。就像那套唐僖宗供奉的茶具,完整呈现了唐代煎茶法的所有工序,让今人得以重构一场千年前的茶会——文化基因正是通过这样的物质载体完成隔代传承。

      黄昏时分登上合十舍利塔远眺,可见现代朝圣者沿着唐代仪轨铺设的佛光大道缓缓前行。这个画面凝聚着法门寺的永恒魅力:它既是存放过去的时间胶囊,又是持续生长的精神有机体。那些在地宫中沉睡千年的珍宝,最终都指向同一个启示——真正的文明从不湮灭,它只会在适当的时机苏醒,继续参与人类精神的构建。正如琉璃器皿之所以珍贵,不仅因其材质稀有,更因为它能同时透过光线并折射光芒,恰似理想的文化载体:既保持自身的通透性,又能让穿越其中的光芒焕发新的色彩。

                2025.09.1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