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吒”火了,上映短短一周,票房已破10亿。
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一直在豆瓣电影、朋友圈占据着超高评分,成为了这个暑假口碑票房双收的动画大作,甚至被一些网友誉为国漫十年的集大成者。
前天,我和朋友一起去电影院看了这部大作。
影片中,今年7月的哪吒和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
他与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哪吒闹海》里那个嫉恶如仇的小英雄不同;
也和2003年央视的动画片《哪吒传奇》中那句耳熟能详的“是他,就是他,我们的英雄,小哪吒”也不同。
这个哪吒丑丑的,矮矮的,还有反派一贯的“黑色眼线”,宛如人们心目中令人讨厌的熊孩子。
他从出生起就和别的小孩不同,就被冠上了魔丸的名头,被命运安排,只能活到“三岁”,甚至在出生后,被陈塘关的百姓视为“妖魔”,他们拿烂水果、臭鸡蛋砸他,见他就躲。
村民们视他为异类,他就偏偏在这里作出一副妖魔的样子,到处捉弄人、搞破坏。
但哪吒一边是“魔丸”,一边,又只是一个小孩子。
和普通小孩一样,他期待有朋友,期待能够和父母在后院踢毽子。
和普通小孩不一样的是,哪吒没有朋友,因为父母要镇守陈塘关斩妖除魔,有时候和母亲踢毽子都成为了一种奢侈。
【2】“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
这是电影里申公豹说的,因为他是由豹子精修炼而来,在元始天尊座下勤勉修炼多年,也比不过有点“笨拙”的太乙真人,能能得到师父的重用。
他知道了魔丸和灵珠的秘密,于是想通过三年后的“天雷”让自己“立上一功”,跻身神位。
龙族也是这样。
电影中,龙王跟敖丙说:
龙族表面上统治者这海底世界,享受着“王”的尊荣,实际上,却是为天庭镇守着海底的妖魔鬼怪。
为了保持海底太平,龙族也只能在海底寸步不移,龙宫的殊荣,其实是他们海中的囚笼。
他们原本是协助天庭收服妖怪的,但却因为龙族本身是妖,无论怎样也得不到天庭的重用。
申公豹把灵珠注入龙王之子敖丙的体内,收他为徒,教他法术,就是为了在三年后哪吒彻底变成魔丸,残害一方百姓之时,敖丙用灵珠的力量与哪吒抗衡,再借天雷击杀哪吒,这样,龙族和申公豹就能借此之功,跻身神位,改变命运。
当然,电影的结局是,局反派总是斗不过正义的。
哪吒没有被魔丸的力量控制,父亲李靖告诉他:“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
在陈塘关马上要被敖丙的法术埋没之时,哪吒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拯救了全城百姓,也说出了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到最后,点燃全场结局。
陈塘关的百姓被救了。
这部电影里的哪吒无疑是幸运的,导演删去了原剧哪吒抽龙筋、削骨还父的悲怆片段,师父太乙真人和李靖夫妇在这三年里对他悉心教导,给予这个熊孩子包容和爱,最终他做回了自己。
【3】涉世不深,必有成见。
网络上有一个这样的故事(节选):
曾经有教育家做了一个实验,给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一杯水,让他们不用火就让水沸腾起来。
中国小孩拿水在太阳下晒了一天,没有如愿。
而聪明的美国孩子拿来四杯25℃的水混合到一起,轻松地把水温升到了沸腾的100℃。
“僵化的思维,落后的体制永远无法培育有创新意识的大科学家”
曾经有教育家做了一个实验,给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一杯水,让他们不用火就让水沸腾起来。
中国小孩拿来四杯25℃的水混合到一起,轻松地把水温升到了沸腾的100℃。
而朴实的美国孩子拿着水在太阳下晒着,静静等待,最终没能升到100℃。虽然美国孩子输了,但是虽败犹荣。
因为美国教育下的孩子城市而又品质,从来不会耍小聪明。这样的孩子,以后才能成为正值的人。
曾经有教育家做了一个实验,给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一杯水,让他们不用火就让水沸腾起来。
中国孩子把水放在太阳底下晒了一天也没到100℃。
而聪明的美国孩子们在一起经过商讨以后,把水混在了一块,刚好四杯25℃的水混合成了100℃。
僵化的思维,落后的体制永远无法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大科学家,也永远无法培养出有合作意识、互助精神的青年。
...
这个故事完美应证了“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
成见是人们脱离客观事实而建立起来的对人、事、物的消极认知与态度。
它离我们的生活很近。
有的人身材发胖,就被以为是爱吃又不爱运动,殊不知背后的他可能经历了生病和激素。
有的人家境贫穷但是刻苦学习,却在教室里遭遇小偷时被指认为窃贼。
有的人事业成功、对自己严格自律,却因为35岁还没结婚就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否定了一切。
带有成见的人甚至是给女司机、精神病、同性恋到一个地域都贴上了标签。
这些成见,它像一双标榜着正义的手,将我们从正常人的范围中拉开。
【4】希望能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
在生活中,有的人习惯了把对事物的判断和定义,喜好和憎恶,割裂成完全对立的两面。
世界是复杂的,人也是复杂的,好人身上有缺点,坏人身上有优点,那么区分好人坏人的标准是什么呢?
在生活中,干净与不干净,幸与不幸,贫穷语富有,成功与失败,也不是绝对的。
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一定不要简单化,公式化,脸谱化,甚至有时,你看到的,也非你所看到的。
我们经常在犯错,潜意思在犯错,比如,对部分和表面的关注,往往会回事整体和本质,先入为主的真理,往往是缪误的发端。
远离执着,放下成见,我们的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值得庆幸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并开始为打破成见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