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写的吧,好像是叫翡翠莲雾?
里面说他家小时候的果园里种的果子不像后来世面上卖的那些商品那样多汁饱满,可还是常常回味,总觉得卖的商品都没有小时候的好,老师讲完也开始感慨:“还是以前的健康,现在都色素啊什么的……”
然而人家的文章表达了对童年与故人故土的思念,爱屋及乌也爱上了那些不好吃的作物,一些从小就吃商品的人哪来这么多感慨呢?故作强调,半吊子晃荡。
然而爱半吊子晃荡的人还真不少呢。譬如读了几本悲伤文学便对人间大发怜悯的某些“文人”“学者”,身处优渥环境,从未真正深入群众感受疾苦,只凭着对世人的恶意揣测来满足自己的慈悲心,自视为当代鲁迅,可那摇晃的笔杆下写的都是用前人的字句加工过的东西,编织手段不错,可惜布料轻薄,只是好看却不经用的东西,就连好看方面也比真正的大家差了一截,因为没有自己的东西,都是学来用的。
可我也不是不能体谅老师。我知道,她在给她的学生们讲解课文,告诉学生要怎么去理解课文的内涵,教会学生如何去做阅读理解。这是她的工作,她靠这个挣饭吃。但听课的人是交钱的,接受一些不好的东西会得到什么呢?
有些自诩“研究文学”的人,太容易迷失在广而泛的概念里。自古便有些只会高谈阔论的穷酸文人,也有谄媚上位的断脊梁者,一边“妙语连珠”,一边弱柳扶风,圣贤书被读成功名录,状元笔卖去换俸禄。一些软骨头洋洋洒洒几篇故作高级的文章,就可以坐在美国别墅里看底层公民搬砖喘气了,然而笔下写的却还是“同情”呀“不公”啊等东西,指点江山纸上谈兵,言辞间尽是其身为“救世主”“时代呐喊者”的激昂悲悯,看得一众拥戴者死心塌地,却又自认理性。可所谓理性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常常有人觉得当大家都在支持某一种观点时,只要自己不支持乃至去反对便是理性了,便是独立思考了,以至于在党和国家都教我们要爱国时,一些反华分子总觉得自己的思想高度是高人一等的。
然而真正的理性与文人气节是怎样的?当某些人在挥舞笔杆子奋力抨击社会的时候,他们是否能同样用笔杆子写出解决的方针呢?找问题从来不是什么难事,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问题,所以键盘侠和杠精总不缺饭吃,只是有些人说的话“好听”些“高雅”些,便成了所谓的“文人”。鲁迅先生与毛主席都是真真正正参加过革命的人,所以他对于社会问题的剖析才比一般“文人”来得深刻入骨,同时也在积极寻找方法,而不是像某些人那样把国家社会民族骂个一顿便数着稿费与流量跟“上流阶级”吃喝玩乐去了。而新中国赋予的监督权,为公民提供的提意见的渠道,又有多少人真正去认真提过意见呢?网上喜爱指点江山的人一抓一大把,其中真正为国家提过意见的又有几个?仅仅只是在一顿口嗨一顿嘲讽之后故做无奈地摆摆手表示“没办法没办法,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然后与一群跟风的人长吁短叹一番,便拍拍屁股下线走人去吃妈妈烧好的饭去了,这便是清醒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