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从一开始就是写意而非写实的。伏羲仰观天象,俯查地理,将世界万物及其运行规律抽象总结为阴阳二字,阴阳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一块硬币的正面和反面,所以阴阳是合一的,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这就是太极;太极是一,从一可以演化出二,就是太极的阴阳两仪;二可以变为四,就是事物的四个方面,这就是四象;四象代表四个方向,加上两两的夹角就有了八个方向,这就是八卦。所以八卦一开始就是对世界的抽象表达方法。
举个例子:当时的人们老是问伏羲“明天是天阴呢还是出太阳呢?”伏羲被问烦了,说“这样吧,如果是阳,我就画一条长横线,如果是阴,我就画两条短横线,每天早上我挂在树上让你们看。”这就是用抽象符号反应世界状态的一种方法,这种符号是挂在树上的画,所以叫“卦画”,进一步发展,需要表达的内容更多了,就用这一阴一阳两种符号,搭配出能表达更多意思的八种符号,这就是八卦。
神农氏将八卦和二十四节气以及农时联系起来,发明了“卦气”说,使八卦与节气相结合,促进了农耕活动极大进步。
黄帝统一中原后以云名官,有青云春官、缙云夏官、白云秋官、黑云冬官、黄云中官。四方(季)之官由不同族团领袖担任,中官为掌四时的总正,由黄帝族担任。你看,这时候已经抽象出五行的概念了,春天青色、夏天红色、秋天白色、冬天黑色、居中的是黄色,而且黄色是统领、是总管。
周文王将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世间万事万物的一切规律用这六十四卦就已经可以完全抽象表达了,无出其右。世界至大,不过就是六十四卦所涵盖的范围,世界至小,不过浓缩为太极,太极就成了整个宇宙整个世界万事万物的起点和终点,“太”和“极”两字的含义就是至极的意思,是大到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却又小到至极的意思,是至大又是至小,是起点又是终点。
周公姬旦写出六十四卦的爻词,对各个卦象做了解释和说明。至此,中华文化的根本血脉完全成形:八卦系统是总纲,是对所有事物的抽象符号;五行系统和物质关联,是对具体的物质之间关系的抽象表达;二十四节气和时间关联,是对不同时间的阴阳、五行变化的归纳和描述。
在这个抽象符号化思维方式指导下的中华文化,对人对事的观察和总结是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式的。这种思维方式并不就事论事,而是寻根溯源,拨开表象的迷雾,直达问题的本质;这种思维方式也不盲人摸象,而是整体观察,一个事物的某些在外表象,一定是内在运行的外显,不止步于表象,而从整体观探究表象产生的原因,要想改变表象,也必然要从整体入手,改变整体运行模式,外显的表象自然会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