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买书?为什么想要读书?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读书”这两个字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些“功利性”。“因为上面有想要了解的内容”、“和现在的学习相关”、“这本书现在很流行”、“想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收集写作或演讲的素材”……
但是,往往我们买了很多书,书架也摆的满满的,却没有给自己带来多少改变。读书是需要投入时间和金钱的,没有彻底掌握书中的内容,并付诸行动,这种读书实在是一种浪费。
《实用性阅读指南》的作者大岩俊之在走向独立创业的道路前,发现了“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的观点,开始尝试一年阅读300本以上的书。但却发现,知识量虽然水涨船高,但却没有体现出任何成果。
他总结出,通过阅读书籍可以获得知识,但只有付诸行动才有效果。作者坚持不懈地汲取知识、付诸行动,最终创业成为一名研讨会的自由讲师。
这本书针对的是商务类书籍,不适用文学阅读,如药不对症,请自行绕开。大岩俊之的建议,是我见过最高效的方法,极具操作性。从读到用,这个过程要经历三个步骤:
一、设定读书目标
与小说不同,商务类的书籍是需要带着“目的”去读的。每次阅读之前,要认真思考“想从这本书里得到什么”。然后“集中火力”去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读书目的设定时要与“行动目标”相近一些,也就是读书之前就要想到如何去实践书中讲的知识与方法。
清楚明确自己的读书目的之后,应该按照什么步骤阅读呢?我们的习惯是,从第一章开始读起,一字不落地看到结尾,往往读完也忘了前面讲的什么。其实商务类书籍没有必要都按顺序从头读到尾,而是要摘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作者建议,首先概览序言、目录、后记等部分,大概了解书的内容。然后再决定全文阅读,还是部分阅读。
无论这本书中能多少需要的有用信息,边读边做笔记都是必不可少的。养成做笔记的习惯,通过“读书笔记”整理知识和信息,并把它们化为己用。这也是一种让自己迅速抓住重点和所需信息的训练,阅读速度也会随之提高。
在书中,作者还提出一个观点——“不借书”,对此我深表赞同。无论是向别人借书、在图书馆借阅,还是在书店站着浏览,都不能在书上划线、做记号。等还书后,便很快忘记书中的内容,实践更无从谈起。
二、制作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相信很多人都用过,但将其运用于读书,很少有人能坚持。其实思维导图区别于普通的笔记法,有整理思路、大幅度提高构思水平、提高记忆等诸多好处。
什么阶段做思维导图,这点非常关键。建议先对全书内容有个整体把握,边读边做笔记,然后对着一本做了很多标记的书,制作思维导图。
我对作者推荐的读书思维导图进行了总结,认为分为按照阅读目的制作、将书的全部内容整理、按顺序整理书中感觉重要的部分三类,每一类适合的场景不同。
按照阅读目的制作思维导图,适用于工具书。这种方式不需要整理总结所有内容,只需要写下遵循“阅读目的”得到的“答案”就可以了。能够帮助你快速阅读,提炼有用信息。
将书的全部内容整理成思维导图的方法,是按顺序总结一本书的章节、标题、小标题。我认为适用于考试或自学某一专业书籍,能够大致了解书的结构,一看到思维导图就立刻会想起书的内容。
最后一类,按顺序整理书中感觉重要的部分,思维导图择取了“自己的重点”,完全是“个性定制”。推荐用于扩大知识面的书籍,看到思维导图就能立刻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
下图是我针对这本书,综合第一种和第三种方法做的思维导图,内容太多,可能看不清楚。
三、迅速行动起来
读书,特别是阅读商务类书籍,只有在读完后有所行动才能发挥阅读效果。作者将积攒了几十年的知识、技能都写进了书里,对适合自己的内容,按照书上所写的方法加以尝试,总能得到一些收获。
行动目标的意思就是,读完书后具体想要做些什么?读完书,试着把“行动目标”写下来,以“何事、何时、多少”具体数字表示出来。作者推荐按照SMART法则,设定自己的目标。如果所定目标与现实的差距太大,就没有办法顺利达成,从而逐渐变成一件折磨自己的事情。
“行动目标”足够清晰了以后,就必须把握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要知道“行动目标”与“现状”之间有多大的差距。掌握了自己现在所处位置之后,想象自己距离“行动目标”的差距,从而思考为了填补差距需要哪些具体行动。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将行动细分成明天就能开始的小步骤。给自己定下一个具体时限,制定行动计划。剩下的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与众不同的人生由此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