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品】:
大概在十五年前,第一次在光盘中听到余世维老师的《领导力》课程,里面讲了生动有趣的案例与企业领导者的必备的质素,这让我受益匪浅。
2009年后,从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出来,有很多同事都便开始选择创业或专业讲课。
我选择了另一种可能性:扎根企业、落地实践。
至此,很有幸在8年时间服务三家企业、独立创业1年,从传统餐饮连锁、互联网(B2C)到O2O,再到金融属性产品。
重要节点,走进并接触“头部行业”,去实践;
期间,要好朋友不客气地说:你研究定位理论,却不给自己“定位”清晰?
我答:定位我有,我就是“产品”,客观讲上一轮创业“配称”没有做好,从方方面面还没有“打磨”够好,我需要深度的打磨,再推出来一定要惊艳。
所以,营销的逻辑:找到一个可营销的点,把财力、人力、精力都砸在这个点上,建立认知。
所以,接下来有“两个产品”将是我用30年时间去创新迭代、系统打磨的。
一门是《品牌》,一门是《新领导力》,这两者有必然关联性,都是基于思维模型的内化课程。
原理(模型)、方法论、案例、刻意练习、实践等等;
【关于失败】:
失败是个让大众都觉得挺沮丧的事,但,或许对于真正的创业者不会,真正的创业者至少做足了10年的准备吧,我见过类似的人,朋友圈里也有,这让我很钦佩。
所以,在企业中工作,我全力让自己更务实些,但前些年有朋友或同事说我属于“务虚”型,实话,刚开始,我不喜欢这个词,这样会显得我不够“踏实”一样,因为,父母教育我们做人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不能瞎想。当然,这自然形成了我大脑中的一种信念。
为了寻求一个答案,也许是一种心理平衡吧。
我拼命在大量的书籍上去找答案,仍找不到。
直到从善友教授那里听到了这个人:约瑟夫·熊彼特。
创新鼻祖熊彼特曾做过财政部长,弃政从商,均以失败告终,甚至破产,他的私人积蓄不得不受牵连而用于偿债;
再后来,从教终身。
哲学家怀特海:才智与才干截然不同,前者是对事物迅速领会理解的能力,而后者就是所理解的事物所采取明智行动的能力。
这使得我顿悟!
因此,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能力圈,守住你的能力圈,发挥优势资源,这是“正道”。
所以我问自己:
1、品牌的演化与发展,比较营销管理学科、企业管理学科,到今天,才不过几十年时间,有没有一套成熟的底层基本理论来统一?
2、中国发展称得上是一个大国,可中国的企业家对于品牌的认知度、对于品牌的起源与发展、对于品牌的系统实践等均处于萌芽期,为什么没有分化出品牌的商学院?
3、为什么中国出不来像德鲁克、熊彼特、特劳特、艾尔·里斯、科特勒式的大师级人物?
4、我没找到答案,我想明白了一件事:与其等待,不如我们自己来做。
【关于行动】:
1、重新定义“人生四段论”,60岁,为什么非得退休?为什么不能是一个新认知的起点?
2、提炼更高维度的思维模型、通过课程中、课程外刻意的练习,让学习者真正内化到大脑中。
3、投入足够大的耐心与足够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