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起,想为自己留点文字,还是以自传体小说的形式。
说实话我并不擅长写小说,也不太喜欢看小说。算起来从小到大已全部看完的小说就两本:罗老师的《三国演义》和韩老师的《三重门》,那还是初中时老师规定才去看的(那会接触到的书籍较少,老师让每位同学的书相互交换着阅读)。结果我特别认真,将里面的每个人名都用笔画出来,然后做了满满一本的读书笔记,没有感言,只有摘录和归纳(书中涉及到的各方面知识点全部摘录下来),这大概是我保持至今的爱好了吧。
后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看的为数不多的小说也都只读到一半。一来我看书非常慢,爱咬文嚼字式的生怕错过每一个字眼,不懂的地方又总想把它搞懂,不然看不下去,而国外小说中的人物名字一般都比较难记,常常分不清谁是谁的谁谁;二来那会心又不是很定,看着看着总会被外界环境、其它事情打断,一打断前面的情节还得再回忆一遍,就觉得麻烦。也得益于它吧,让我可以将更多的精力花在散文和诗歌上。
我特羡慕那些个能写长篇小说的作者,居然洋洋洒洒写出十几万字,这份耐力和意志让我由衷感佩。我以前从来没想过要写小说,因为感觉自己是感性意象思维的,对于理性逻辑思维自认为有所匮乏。
那为什么偏要知难而进?其实理由很简单:想重新认识下自己。毕业后的这几年经历了太多事情,逐渐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无所适从,对自己的认知也变得模糊不堪,开始朝九晚五地漫无目的地劳作着……我渴望改变这一现状,不让自己沉没于沙海之下。也希望通过回忆过往来剖析自己,继而寻回初心和自信。毕竟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得全面了解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嘛。
“我是大树,希望用我的阳光给身边人带来温暖。”这是我微信朋友圈的签名。曾有人总结说:一个人要想成为大树,就必须具备“积蓄、坚韧、深根、成长、向阳”这五个基本条件。可幸的是,在这个目标上我一直坚定笃行。今生愿为一颗大树,深根于这片土地,无论狂风沙尘,亦或暴雨雷鸣。只要心怀天地,便可参翱长空。用我强大的身躯给人荫蔽,为人遮风挡雨。取此书名为《大树·成长物语》,也正是出于这层考虑。
这是一册青春孤本,是一本成长手记,也是一封写给自己的长长的告白信。我想把它送给自己。在成长中一步步剖析自己,读懂自己。
—— 2017年9月22日夜 于 西店
======= 所有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