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有一抹红,也有一抹黑……”
——读《红与黑》的一点感想
by 狸子
一抹鲜艳的红从阴沉的大片黑色中顽强地伸出一枝来,似乎是在呐喊着什么。这是《红与黑》的封面。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书——司汤达的《红与黑》。书很厚,故事却没想象中的复杂,或许可以说是那类“读了开头便能猜出结尾”的书。这样听上去便无聊的紧的书,静心读来倒有股别样的魅力。
什么是红,什么是黑?
也许红是一个壮志凌云的青年,黑是一具丑陋的行尸走肉。书中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他出身贫寒却胸有大志,励志进入贵族阶层,以拿破仑这个当时典型的英雄主义人物为偶像,希望能够借助自己的才华出人头地。他到市长家做家庭教师,被夫人“像看土狗一样轻蔑的眼光”刺激,决心征服夫人,始于诱惑,终于热恋。两个月的甜蜜勾销了十年的奋斗努力,他得到了自己过去难以想象的独特收获。可纸永远包不住火,事情败露后,他又前往巴黎发展,这段日子里,纸醉金迷、利欲熏心的社会好似腐蚀了他,字里行间看到的只是那个毛头小子的热情不断消失。并在那里使贵族后代玛蒂尔德小姐爱上了他。而此时,他在书中开始时的抱负好像消失了,他在巴黎得到了份好工作,成为了复辟王朝的忠实走卒。伴随着枪击前来指控他的夫人的枪声,他走上了断头台。
或许红是忠诚纯洁的爱情,黑是尔虞我诈的政治。于连前后有过两个女人。他的初恋是夫人,我相信在那段时间里他有一部分真心是交给夫人的。那段时间里他忘记了自己的志向,沉醉在美好的感情之中。被夫人抛弃后,他对玛蒂尔德再没有什么爱恋,只享受着对于往高层爬和跨越阶层的快感。我一度以为他抛弃了那个曾经深深吸引着他的夫人。直到最终,明知玛蒂尔德可以打点关系将他救出,他仍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夫人,亲手杀死自己。我猜在那个时候,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想要努力挽回,终是抛弃了高官俸禄遵从本心。
红也代表自由,黑则代表枷锁。对于穷人家的孩子来说,军人与教士是少有的逆袭途径,原本于连无论选择哪个都是“鱼与熊掌二选其一”。从小于连便立下志向要进教会,要飞黄腾达。可他真的知道何为飞黄腾达么?他不知道。他不断的重复“成功”、“发迹”、“飞黄腾达”之类的话,时时处处羡慕有钱人的“幸福”,却从来没有说清楚搞明白过他究竟要什么。于是他把社会的或他人的标准作为自己获得幸福的标准,追求所谓社会成功和他人承认。他的虚伪,他的心计,他的警觉,他的“作战计划”,他的种种防范措施,无一不是为了完成别人的目标。然而这一切并非来自他的真心,因此就算是最辉煌最得意的时刻,他也从没得到过真正的快乐,他好像受困于旁人眼光的枷锁之中,不知前路。纵观于连的悲剧人生,他错在哪里?是不该有志向,不该被浮华世界迷惑?他在审判中说道:“我的罪行是极其恶劣的,并且早有预谋。我罪有应得!当然我不只有这一层罪孽。我罪在不惜一切要提高我的身价,我罪在不惜一切要摆脱自己低人一等的贫穷,罪在妄想改变命运,成为我永远无法成为的人。罪在出身贫穷,先生们,这就是我最大的罪孽。”阶层和病态的社会制度,或许是引领他走上歧途的元凶。狱中的他如经一场大梦刚刚醒来,终于从社会的束缚中逃脱,获得了心灵上的自由,那个时刻——他摆脱了,他胜利了,他活了。
也可能红是热血与真相,黑则是阴暗与欺瞒。于连是一面镜子,反射出1830年代法国阶层与社会间的种种矛盾和弊病,说他不好——带了我们每每谈起便惋惜的悲剧特性——可以吗?这面诚实又伟大的镜子背后反射出的是沼泽的泥泞,君主们却将着泥泞视为大敌,几十年间《红与黑》都被多国列为禁书。难道我们看到这片污痕后不该擦拭干净,而是尽力掩盖?尘封了一百多年后,那朵泣血的红终于从无边无际的黑暗中破壳而出。
什么是红,什么是黑?
end.
题外话:大致翻了一下网上的读后感,我居然是少有的拿红与黑含义说事的……跑偏了Q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