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苦难中仍有光
作者:姜智瀚
指导老师:胡京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余华因这部12万字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余华在自序中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老人福贵一生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在命运的枷锁中来回穿行,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忍受着命运给的苦难,看透这苦难暗藏的点点光辉。
福贵的一生就是苦难的一生。福贵年轻时家财万贯,是远近闻名的地主少爷,坐拥豪宅良田,享有荣华富贵,而这一切都就像是一场梦,被赌博吵醒,付之一炬。父亲被他活活气死,倒在茅坑下。母亲又在穷困潦倒时患了重病,带着所有积蓄为母求医,又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几经波折回到家中,母亲已经过世,女儿因生病变成聋哑人,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养大两个孩子,却又得了软骨病,干不了活。儿子有庆在小学时又因救县长夫人被冷漠的医生抽干了血,死在了冰冷的手术台上。女儿凤霞在队长的介绍下与二喜结为夫妇,却在生完苦根后大出血,离开人世,家珍也在女儿去世三个月后离开了福贵,女婿二喜又在干活时被水泥板夹死,就剩下他和外孙苦根相依为命,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
书中的苦难不只是人性的苦难,还有时代和命运的苦难。60年代的一切灾难都发生在福贵身上,国共斗争时,被抓走当了壮丁,失去了母亲和健康的女儿;人民公社,让原来条件艰苦的家庭血上加霜;大跃进时,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有庆就死在这荒诞又冷漠的手术台上;文化大革命时,村长被打,人人冷漠,春生也死于这时代的苦难中。生活中难得的温情又一次一次被死亡撕破,他的一生就像是苦难与悲剧的不断组合和重演。时代和命运一次一次难为这个苦命人,就像一滩沼泽,将他一点点拽入深渊。
福贵,无福亦无贵。家珍,一辈子也没有被作为珍宝的一天。有庆,实在无余年可庆。凤霞,凤冠霞披之后便香魂一缕随风而逝。二喜,生命中只有一喜。春生,如野草般一次次躲过战争,却还是倒在了野火中。
世界从不会背叛我们,因为他从未要求我们顺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福贵和他的家人都是坚强的生活在人世间的善良无辜的人,然而他们人性里美好的真、善、美,并没有带给他们与之相配的美好童话里的幸福生活。世事的无常,命运的捉弄,余华向读者展现了在命运的捉弄下苦苦挣扎的底层人民的生活,福贵一家人的接连不断地悲剧使读者久久沉浸在书中的令人难以喘息地残忍与悲苦中,感受到生命承受的沉重和苍凉。
福贵悲惨的一生被作者冷静平淡的用第一人称写出来,好像让读者听着福贵的讲述 ,好似面对面 ,能感受到福贵的幸福,无奈,隐忍和痛苦朴素的语言描述了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的各个时期内战,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 陪他经历这一切的亲人前后离世亲手埋葬一个个至亲后,一个人生活是多么坚强的意志 换做旁人可能也随着一死了之了吧。但福贵懂得活着的意义,和春生说“春生,你要答应我活着” 是活着,不是生活,不是苟活,是活着 “‘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面对死亡带给我们的不幸,坚强地活着就是最好的反抗福贵不断遭遇生命中出乎意料的苦难和悲剧,福贵以隐忍的姿态默默承受,以一种超然、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尽管生命渺小卑微,但这绝不是放弃的理由。人的生命在命运看来或许不堪一击,然而这更折射出了生命的本质:活着。
经历过人生的起伏,有时会对这个世界充满失望 对生活失去信心,但我们要始终相信,活着就会有希望,苦难中也仍有光芒。与亲人的温存,与友人的欢笑,哪怕是在吃美味食物被满足时的欲望,都是光,都是希望,哪怕微不足道,那都仍是在苦难这黑暗之中依然熠熠生辉的光芒,都是让我们对抗命运,对抗苦难最好的武器,都是我们活着的动力,都是我们活着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