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
热爱是什么样子的?大哭大笑大闹,沉迷痴迷醉迷,全身心的投入,整个灵魂的狂热?不论是哪一种样子,似乎都和静谧古老的故宫大相径庭。
前段日子,《我在故宫修文物》火爆上映,听说有书,就买了一本回去看。光看这个名字就非常的奇妙:
我在故宫:风吹、日晒、雨飘,自然的气息很接近。头发有点泛白的师傅骑着电动车,穿过大门,去门口抽烟。掐了烟头,有流浪猫蹭着裤腿,蹲下逗逗猫,再骑上电动车,去看看前院种的蔬菜水果,杏子成熟的时候,找一个床单接着用棍子摇晃下来,洗一洗,比外面买的还甜。就好像在院子里面普通地生活着,时光缓缓的流动着,有时在窗外、有时在门里头。
修文物: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修复他们需要稀奇古怪的技术:摹古画、弹古筝、调浆糊、磨刀子,甚至是化学检测。在大时代的背景下,这群身怀绝技的文物修复师,默默地固守故宫一隅,日复一日地打理着价值连城的国宝。他们是钟表匠、青铜匠、摹画工、木器工、漆器工,放在古代,他们是士农工商里的“工”,真真正正的手艺人。
这些中国最顶尖的文物修复专家,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静静地,从事着一份伟大又平凡的事业。说伟大,是因为他们用自一己之力,将千百年前的珍宝唤醒,带到我们的面前。说平凡,是因为他们是最最普通的工匠,骑电动车去抽烟,喜欢养鹦鹉,还喜欢逗猫。
“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一件很简单的事,看似简单,但又非常重要,心态一下子静下来了,在这种状态下感受到的东西,才是最微妙的。” 摹画室的巨建伟他如此描述自己摹画的感受,从进入故宫由师傅带着他磨墨,到现在挑起摹画室的担子,他一直享受着工作的过程“我每天都在进步,有成长感,有向上的感觉。” “利益是暂时的,传承是永久的”他说。
“我觉得文物修复就是这样,他要真喜欢,你可能赶都赶不走他”铜器室的恽小刚说。修复铜器,先要学着做旧,再一点一点的悟铜器上的锈是什么成分,什么颜色,怎么清理,怎么复制,怎么做出看起来差不多的颜色。“难吗?不难。干的时间长了,有个自豪感,因为你承载着历史。”“有种感情在里面,闻着青铜有香味。”
或许是沾染了故宫自身的古意,大师们有种笃定的厚重感。这种厚重感或许来源于宫城背后的岁月,来源于传统的师徒制,来源于智慧又细腻的古法,来源于在敬畏和琢磨中,他们终生只做一事的纯粹。
热爱并不只是激烈的情感,还有老老实实、如履薄冰的谨慎和言传身教、多做多听的认真。故宫文物修复师们的骄傲并不在炫耀自己的作品,而在于更踏实的东西: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他们的面貌沉静安详,是在世界上找到了安身立命所在的脸。
这是这个狂躁的时代所缺少的脸,是我所羡慕的脸。时常我会想起他们的脸,告诉自己,淡定生活,努力思考,那些我所热爱的东西,终究会成为我抵抗这个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