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做对“懒”爸妈,养出省心娃》
【标题】小心!你的纠错教育正在事与愿违
【学员】晴天5班|Allen Liang
【日期】2021-10-17
【用时】120min
【字数】1900字
读着《做对“懒”爸妈,养出省心娃》这本书,我的脑海里频繁的出现《自驱型成长》的影子,我觉得这本书是后者在中国本地化应用的落地。
想想从小爸妈对我们的教育,包括我自己对儿子的教育,其实有大量纠错教育的例子。这些纠错教育令被教育者身心疲惫,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做什么都是错的,没有任何掌控感。
就比如昨天我妈打电话催我赶紧向这里的老乡了解深圳的入学条件赶紧让孩子在深圳读书之类,电话里唠唠叨叨用了表哥的反面例子。还口口声声的说为了我好,说实话,我听得比较心烦,有一种自己很不懂事的感觉,不过我当时没有抱怨什么。考虑了一天,想好如何应对之后,我今天给妈妈回复了电话,把我自己已经做的事情,还有自己的想法和计划跟妈妈好好聊了20分钟,她知道我有所准备之后就放心了,让我自行决定。挂了电话,我心头的压力终于消除了。
但如果这个被教育者是一个小孩呢?他能有这么理性的考虑到妈妈的需求是什么,自己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再回应吗?我作为一个成年人,才被妈妈一顿唠叨都感觉很不舒服,小朋友如果天天被唠叨那是什么样的体会呢?
虽然这本书没有从原理方面来解释,但我觉得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脑科学的相关知识。
领航员(执行控制系统)
前额皮质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部分,它负责语言,推理和逻辑的功能,我们把它称为领航员。前额皮质是需要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合理组合才能高效运转。当前额皮质起作用的时候,我们都是冷静和理智的;但在睡眠不足或者压力过大时,前额皮质里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过多,前额皮质会“掉线”。
斗狮战士(压力控制系统)
前额皮质如果掉线,就会由压力控制系统接管我们的心智。
压力控制系统由杏仁核、下丘脑、海马体、脑垂体和肾上腺组成。
杏仁核对压力非常敏感,一旦检测到压力,肾上腺素就会分泌,此时我们会有非常迅速的本能反应(打,逃,或者呆住)。
一般而言,压力荷尔蒙会随着压力消失而慢慢消失。但如果压力持续存在,肾上腺就会进一步分泌皮质醇。而长期存在的皮质醇会伤害人的大脑里的海马体细胞并杀死它们。海马体是创造和存储记忆的地方,所以这是为什么在长期压力下,学生会产生学习的种种困难,记忆力下降,理解力下降等等。
啦啦队长(动机系统)
啦啦队长是奖赏系统,负责分泌多巴胺。多巴胺是驱动力的关键所在,如果多巴胺分泌到一定水平,会引发心流体验。而较低的多巴胺则与较低的驱动力相关。
在慢性压力下,多巴胺水平会慢慢下降,做事情的动机会随着多巴胺的减少而流失。
《自驱型成长》也指出,一个人冷静,理智、成熟得益于前额皮质的发展。而前额皮质的发展来自掌控感,只有一个人有掌控感,有选择权,对自己的事情做出安排,前额皮质才会得到充分发展。相反,压力会让前额皮质发展缓慢。
从以上脑科学知识中,我们知道,纠错教育中家长像一只嗡嗡叫的蜜蜂在孩子耳朵旁边,一发现什么事情稍微有点不对,就不停的纠错,孩子的压力得有多大?长期以往,我们如何期望孩子的前额皮质得到正常发展,这符合我们纠错教育的目的吗?
因此,在我看来,纠错教育有以下弊端
1.纠错教育背离了培养孩子的初心
我们纠错的出发点是要他改正从而做得更好。比如我们想培养独立的孩子,可是一个孩子要独立,必然要试错,不断探索,而不是按照我们给的路线图循规蹈矩的成长。你不给他试错,还要他独立,请问如何实现呢?正如一个孩子不小心把草坪的一大片草割掉后,爸爸要站出来批评时,妈妈把爸爸制止了:我们培养的是孩子,不是草坪!
当然,对于没有危险和严重后果的事情,我们是可以给他试错的,书里给了明确的范围。
2.纠错教育是不尊重的沟通方式
纠错教育忽视了对方也是一个需要尊重的人的前提,站在更高的位置进行说教和指责,没有倾听,没有关注对方的需求,也没有正确的表达自己的需求。请问,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能有同理心,能对他人进行尊重的沟通吗?因为家长本身也做了一个错误的示范呀!
3.纠错教育会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缺乏归属感
正如我们前几天学的《高难度谈话》里提到的,第三层次的谈话是自我认知的对话:“我称职吗”“我是一个好人吗”“我值得他人关爱吗”这三个深入灵魂的问题。
孩子在你不断的指责(纠错在别人看来就是指责,你不行)中,已经严重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发现自己毫无价值,进而缺乏学习动力和生活的动力,更有甚者会发展成网络成瘾和抑郁症。
因此,综合脑科学知识和以上纠错教育的分析,我们应该用尊重、倾听的沟通方式与孩子交流,避免纠错教育带来的事与愿违,养出自信和独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