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需要精神食粮喂养
罗胖曾经提到,他的某位牛人朋友曾与其聊到:我感觉自己处于智商也不低,整体成长与接受教育正常的情况下,却没能取得比较突出的成就。他与朋友们交流个中缘由,许久之后逐渐理解,那是因为他较为穷苦的出身。在本充满好奇与探索力极强的年龄,却没有足够的书籍——精神食粮来喂养自己的精神世界,以至于自己的精神有些 “饿肚子”或者“营养不良”。
回想这些年,我或许经历过像那位朋友的当年情况,不是说自己的智力有多么超常,而主要是想说在自己好奇心满满的时候,却没有那么多的信息来满足自我的求知欲。这么说并不是在自怨自艾,而是要表达在现在,除非特殊情况,比如先天痼疾,或者自然条件彻底限制,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机会——挖掘世界的机会。
尽管所有的基因都是自私的,而我们人类拥有“觅母”——“文化”力量。我们有冲破基因枷锁、砸破命运诅咒的机会。
一个洞穴是否就是一个宿命
一直以来自以为是偏内向的性格,注重内心的感受,而吝啬于表达,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只喜于安静地在自己的世界里阅读、思考、体会。
四岁那年的那个春天,某个下午,我仰头看着门前榆树的树梢、阳光缓缓洒下来、忽然一切都变得清澈、清晰、明亮起来。那时,我忽然意识到外界和自我的联系。
那个的时候,在村子里的某个角落,好奇心驱使我去认真地看一群蚂蚁在地上、草丛边。 观察它们的同时,脑海里浮现了太多想法。在这些想法之中,我体会到了一个点——那就是人不能像蚂蚁一样,一辈子都守在自己家附近的五步十步的地界——一个洞穴就是一生的宿命。
外界的客观情况不是主观限制
在这里我要向我的发小要表达谢意。很小的时候,就是从发小那里,我有幸看到了他的爸爸为他买了许多小人书。可以说那些书是我的启蒙读物。感谢他,感谢多年前与他玩耍的时候,我能够看到那么多有意思的东西。再稍年长,小学的我必须承认是内心深处对于老师的恐惧——害怕惩罚(人的趋利避害的本性)而导致我更加努力去学习。而这简单到可笑的理由更属于外力,而非自我内心的引导来完成哪些阅读动作。
相对于周遭的真实世界,自己更喜欢与书中人物交流。说来可笑,小时候课本上的文章,不只是课文,还有文章下面的注释——文章的扩充,包括拓展故事、典故,凡此种种,都让我的好奇心边界更加向外延伸、更加开阔。许久之后,才懵懂地明白正如查理芒格所言,那是自己在与已逝的,或者健在的众多伟大人物交朋友。
我深深理解,父母的责任就是提供给孩子成长的环境。而在有些时候想方设法不让孩子在物质方面有太多的痛苦和限制已经耗费了他们太多精力和心血,他们完全无力去顾及孩子的精神世界。对此我很理解,他们总是给予我最大的宽容,只要求我能够全力去读书、学习就好。
我相信从这一点出发,他们已经胜过千万人。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他们!
有人用脚步丈量这个世界;也有人用思考丈量这个世界,而我选择用书籍丈量,因为书是我能想到、能够触摸到的最廉价的奢侈;是一种高级又高效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