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华塔内欧是一个地方,在墨西哥,太平洋岸。你知道墨西哥人怎么称呼太平洋吗?那是没有回忆的海洋。我要在那度过余生。一个温暖而没有回忆的地方。
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处所,在墨西哥啊,多么遥远的地方。瑞德听着安迪抑制不住兴奋的低声描述,心情大概是复杂的吧?正如一个会为自己做了一场甜美异常的梦而感到恐惧的病人,瑞德对身为自由人的生活是想也不敢想。他深知自己同获释后自杀的老布一般,在漫长的岁月里已经把自己的血肉长进了肖申克锈蚀的铁窗中,脱离熟悉的体制只会带来切肤的痛苦。尽管眼前这个令他佩服的男人向他发出了友好的约定,他也知道自己不可能与之相提并论——毕竟由始至终,安迪没有一刻是属于这个地方的。
瑞德是肖申克监狱里混得最体面的几个人之一,是铁窗里一名有求必应的商人、重感情的他也得到了狱友的尊重;适应了狱中规则的他一开始看见气质不同常人的安迪,便认为他定会因为适应不了狱中的凶险环境而走向崩溃。令他惊讶的是,这个自称被冤枉的银行家杀人犯不仅拥有隐忍的能耐,更能在底线前不放弃抗争,乃至打破监狱体制的常规。他利用狱警和狱长的“理财”需要,获得了特殊照顾和保护;坚持不懈地写信请求州政府几乎不可能拨出的援助经费,建起了地区最好的监狱图书馆;却又“放肆”地在监狱广播里放起《费加罗的婚礼》,就算代价是一个月的漫长禁闭……
不少人折服于安迪这个角色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敢、正义与男人气概带来的过人魅力,认为这是一个《基督山伯爵》式的,救世主式的救赎故事。救赎自己、报复敌人——也许《肖》不仅仅是一部只为展现主人公过人品质与某种带有些许宗教色彩信念的典型作品。
二刷《肖申克的救赎》,发现其叙事结构与《了不起的盖茨比》有异曲同工之妙:瑞德讲着安迪的故事,尼克讲着盖茨比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在故事讲述者心中拥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被其升华成了一种理念的灯塔、一种精神的信标。但后者的主人公实际上只是盖茨比一人;而前者的两位主角,都是确确实实的灵魂人物。Red , redemption——在肖申克所发生的救赎甚至也许更多的是属于瑞德,或者说是哪些正逐渐被“体制化”的瑞德们。
“体制化”也是这部影片最受欢迎的一个解读角度,这大概也是整部影片被重复强调最多次数的名词之一了。瑞德对于体制同化的平淡描述,之所以能引发观众们感同身受的共鸣,大抵不是因为这个词看起来很有逼格,而是我们本身,也正因身处于体制化的漩涡中而感到一种“习以为常的恐惧”吧。一方面希望更好地融入体制,一方面又惧怕着不得已离开体制时的痛苦,另一方面又对自己对体制日渐依赖而感到不自由。
过去的那一年里,我大概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吧。对日复一日的高三生活感到厌倦,复习也好、考试也好,在脑海里逐渐模糊了意义。想要尽早迎来结束,逃向似乎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大学生活;离开后又对那种目标单一规则简单的环境怀念不舍。无论是在哪里,总是频频关注着别人的目标和道路,忙于试探新体制里舒适的生存规则。这里的规则又是什么呢,GPA、社交还是其他的什么。所谓的迷惘和惆怅只是融入另一个体制过程中的不适感罢了。可悲的是,自己陷入了这种逻辑的死循环而不自知,放弃了思考,忘记了对未来的找寻。
肖申克里凭借自己的那点聪明,能有安迪那样的机会的人其实不少;但是最后却只有安迪这样去想、去做了,成为了众人眼中高墙关不住的羽毛艳丽的鸟儿。没有甘愿沦为监狱体制中一个离不开的“体面存在”,是因为他由始至终,都知道自己该走向何方——他的道路尽管如何曲折,终究是从肖申克,指向芝华塔内欧的,虽然通向的也有可能是死亡。
体制是无处不在的,是复杂的、也是简单的,我们大概也无权断定其本质的好坏——社会依赖于各种各样的体制而存在。人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走进了一座座肖申克,那里面或许有些人心中是有一瓶阳光下的啤酒、一曲费加罗的婚礼、一处芝华塔内欧的。可有的人在体制中找到了看似属于自己的位置,便也放弃了希望,迷失了心中的芝华塔内欧。
大概《肖申克的救赎》的主题所在正是“希望”二字吧,令人发狂的毒药也好,令人清醒的甘露也罢。希望是个好东西,至少能让我们明白,在机制以外,我们想要追寻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