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学校里的作文课是都是捆绑在语文课里,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这样会带来哪些弊端呢?
第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除了写作要求,还有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其他四个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写作是作为一个分支存在的,这就决定了语文老师不可能把精力全部放在写作这一件事情上。
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学校能检测到的情况又是十分有限的。进行教学常规检查时,大部分也只检查作文篇数和教师批改情况,作文教没教,怎么教,是不管的,也是管不到的。学校在这方面有些力不从心,只要看到学生一学年的作文总次数、总字数够了,基本上就默认为作文教学合格了,但学生作文练习的质量如何,是不得而知的。
第二,学校里作文教学工作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没有成型的教案,没有作文训练大纲,没有统一作文教学系统,没有教学重点和难点,更缺乏富有梯度的作文训练体系,科学的评价机制。往往是出现一个问题,打一个补丁,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一节作文课怎么上,随意性很大,有的老师翻开教材中的作文习题,从开头到结尾,从内容到构思,一股脑地全讲完;有的抛给学生一个作文题目,让学生自己写,写完再点评;还有的,只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在作文教学上,大部分老师只能做到一件事,就是保证一学期作文练习的数量,却没有办法保证质量。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因为作文只是附属于语文课下面的一个小的学习内容,学校考核也不会单独考核作文一项,而且又没有完善的教学系统,他们也想省事,所以,作文可教可不教,或者怎么教也是自己说了算,随意性很大。
第三,因为学校没有独立的写作课,学生们就会觉得,如果语文课上单独拿出一节课来写作文,反而是很浪费时间的,还不如学点更有成效的内容。作文,就让他们回家以后,静下心来,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写。但一般情况下,大家都知道作文很难有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需要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面对一个作文题目,绞尽脑汁写不出100字的状态,几乎每个学生都遇到过。在学生的心中,作文大概就是处于一种“出力不讨好”“见效慢、耗时长”的尴尬境地。
我们的中小学,始终在语文这杆大旗之下教作文、学作文,大环境如此,作文成了学生的老大难也就不足为怪。怕写作文、作文没话说、一见到作文就头大、作文能拖则拖、一小时写不出100字、写不下去、凑字数等等问题,和整个语文教育体系是有关系的。
西南大学文学院魏小娜教授提到过一个词,叫做“写作上的人格分离”。意思是说,大部分老师都在教学生的是一种“考试体作文”,很多学生获取了看似有效的写“考试体作文”的能力,但对于正常的写作缺乏真切的体会和训练,无力应付生活所需的、真实的基本表达能力。这是一种写作的“人格分离”,到了大学、工作、生活中,会日渐得以暴露。
难道我们的教育,最终希望呈现给学生的是这样一种写作能力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好在,大学开始觉醒。清华大学今年开始开设的一门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所有本科生必须通过这门课的考试才能毕业。为什么国内顶尖高等学府要开这门课?说是在恶补中小学欠下的写作课,我觉得一点也不为过。大家想想,这些考入国内顶尖高校的学生都存在如此严重的写作问题,更何况全国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呢?这非常值得我们反思。
除此之外,为什么我们要等到大学阶段才开独立写作课?为什么不能早一点就开始呢?最好从小学就开始,初中、高中这样一路都有独立写作课,到了大学阶段还会存在这么严重的写作问题吗?
所以,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