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所以拒绝与父母“分享”,是因为他们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理想的反馈。
这些父母其实并不明白,孩子真正渴望的,是来自父母的“心有灵犀”,是父母对他们的积极回应。当父母能够真正理解并接受孩子的分享,给予他们有效的反馈,让他们感受到与父母质检的“心有灵犀”时,自然就能融入孩子的世界,窥见孩子的内心了。
识别孩子的真实感受,用心体验孩子的感受。
很多父母总是习惯以自己的角度、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想法去看问题,并试图强迫孩子接受这一切甚至不惜否定孩子的感受。结果只能把自己和孩子折腾得筋疲力尽。每一位父母都应该记住,我们可以试试孩子最亲密的伙伴、最坚实的臂膀、最安稳的依靠,但却绝不能将自己看做孩子的“所有者”。哪怕年纪再小,阅历再少,孩子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与思想,要想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我们就必须学会尊重他们,理解和接纳他们的真实感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与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轻轻蹲下去,以平等的角度和孩子对话。
平等的视线会无形中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可以在自己面前畅所欲言,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内心,那么首先就要学会“蹲下来”,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而不是将自己放在“统治者”的地位上。这种“蹲下来”,指的不仅仅是身姿上的“蹲下”,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蹲下”,只有真正做到从心底将孩子看做平等的个体,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见,父母与孩子之间才能真正实现无障碍的沟通,建立和谐平等的亲子关系。
想孩子之所想,以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产生误会,就是因为大家都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以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请记住,不要总是轻率地为孩子的行为下定义、贴标签,试着去站在孩子的角度,真正理解孩子的想法,这才是建立良好亲子沟通的保证。
注意语气,让孩子接收到你的关心和尊重。
说话和文字表达是不同的,除了说话内容,说话时的语气也可以传递信息。如果你希望能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那么就一定要收起敷衍的态度,尤其在与孩子交谈时,一定要注意你的语气,只有做出积极的回应,让孩子几首到你的尊重与关怀,才能昂孩子的情感得到满足,从而更信任父母,更愿意向父母展露自己的内心。
爱孩子不该是掌控他,而是要尊重他。
要知道,孩子“不听话”,不愿意配合父母,除了所谓的“愚笨”和“没将父母的话放在心上”,也有可能是一种消极抵抗,他们再用这种方式抗拒父母的安排,因为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有任何错误。为人父母,如果真的深爱自己的孩子,也希望能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那么就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给孩子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而不是折断他的羽翼,将他变成没有自己思想的“傀儡”。
孩子犯错?引导比指责更重要。
一位教育心理学家曾说过: “在父母苛责中成长的孩子,会潜意识地认为,自己无论做任何事,都不会得到父母认可。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失去进步的动力,变得不自信、不自尊,消极而孤僻。”父母们应该记住,言语如刀,不要轻易用刀锋指向你的孩子。哪怕是他们犯错的时候,也要记得,引导永远比责骂更重要。语气用尖锐的言语去指责他们,伤害他们,不如心平气和地引导他们,让他们明白自己究竟错在了哪里,又要如何才能弥补自己的过错。
共读《父母的语言》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