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正念的奇迹》是在去年的春季,收听樊登读书会的音频时听到了关于这本书的那期节目,题目是行住坐卧都是禅。
樊登讲的非常切合实际,尤其是他结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这本书的感悟和践行,让我觉得书中内容时时刻刻都可以用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时长五十分钟的音频被我听了不下十遍,在走路中,在做家务时,尤其是在情绪低落时,心思纠结不能厘清时,它如同一剂良药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再之后我又专门搜了樊登那期的视频节目进行了收看,仍然感觉百看不厌。
遗憾的是我在去年十月份丢失了手机,随之而逝的就是我保存的大量音频,丢失这些资料的损失远远大于失了手机的难过,后来我再也没有搜到那期节目,至今都觉得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值得庆幸的是去年底在一位大姐的茶室喝茶时看到了这本书,让我十分雀跃,当即要求借阅,大姐欣然借之。
古人曾云:书非借不能读也。的确如此,借回来的当天晚上我就一口气读完了,然后就放在我的枕边,临睡前总要随意地翻一翻,总是觉得意犹未尽。
这期间大姐邀约了几次喝茶,都被我推脱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还舍不得归还这本书。
今天我终于静下心来写下这本书的读书心得,一愿分享给朋友们,二为还书后对此书仍有迹可寻。
这本书的作者是越南的一行禅师,书的内容原本是他写给朋友的一封长信,所以篇幅并不是很长,然而却是字字珠玑。
这封信写于七十年代越南反战时期,但今天读来丝毫没有因年代的跨越和时代的不同而产生不合时宜的感觉。
在第一章《日常生活中的正念》中一行禅师开篇讲到他的朋友艾伦带着七岁的儿子来做客的生活琐事,谈到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情绪,即父母(尤其是年轻的父母)总会觉得每天被年幼的孩子占去了很多时间。
这是因为我们总会把时间分割成好几个部分,一部分陪父母,一部分陪爱人,一部分陪孩子,还有一部分用来做家务,剩下的时间才是自己的。
而一行禅师认为这所有的时间都可以当作自己的时间,只需要去感受你在当下的时间里做的事情。为了更形象的说明如何感受当下所做之事,一行禅师讲到了洗碗的故事。
洗碗时,人们就应该只是洗碗,也就是说,洗碗时,应该对“正在洗碗”这件事实保持全然的知觉。
“我正站在这里洗碗”这个事实是不可思议的实相。当下,我是完完全全的自己,随顺自己的呼吸,觉照到自己的存在,觉照到我的心念与动作。
之后一行禅师又讲到喝茶和吃橘子的故事,我明白了,一行禅师要告诉我们的是:
保持正念,活在当下,体会此刻生命的奇迹。
而生活中我们常常出现的情景是洗碗时想着赶快洗完去喝茶,喝茶时却又在盯着电视或手机,吃橘子时一瓣接一瓣机械地塞进嘴里,丝毫不知滋味,这都不是正念的做法。
一行禅师娓娓道来,道理是那么的浅显易懂,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碰到的事,而我们每天产生的烦恼、焦虑、不安等等不良情绪正是因为在做这些事时不能保持正念,不能完全沉浸在当下事件,不能心无旁骛地做好当下的事,即便像洗碗这样的小事。
看过这本书后,我曾在今年正月十五的家庭聚会后用正念去践行洗碗这件事,在洗碗时只关注洗碗一事,不疾不徐地洗每一只碗,去感受一只油腻的碗在水的冲洗中、在手的摩挲下如何逐渐变得干净光洁。
那日我洗了5个大碗、4个小碗、4个玻璃碗、4个平盘、3个凹盘、1个鱼盘、1个玻璃盘、1个汤盆、2个炒锅、1个蒸锅、4个酒杯、2个锅铲、一把筷子。在整个洗碗过程中我第一次感受到愉悦,而非往日的烦躁与焦急。
之后我也常常践行用正念吃饭,才知道在吃饭时只关注每一口食物在口中细细咀嚼是何种感受,才知道全心全意地吃饭需要多么大的定力,才明白古人所说的“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而第五章《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五蕴》让我对“空”有了全新的认识。之前也曾看过各种大师讲述佛家所谓的“空”,都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更多的理解为人们眼中的一种幻相,终究归于无,即是空,说它玄而又玄亦不为过。
然而在这本书里一行禅师将空解读的非常透彻,以桌子为例,当它摆放在此,它就是一个实物的存在,说它为空则是不符合实际的说法。
而所谓的空,是指这张桌子本不是生而为桌子,它是由森林树木被木匠砍伐,然后用钉子螺丝等物加工制造而成,而这其中涉及的木匠、铁钉又有他们的前身,木匠由他的祖先和父母传承而来,铁钉又要追溯到铁矿等等;如此追溯,这张桌子就不存在了。
这就是法无自性的意思,也就是说这张桌子本没有它自己的性,它是后天加工而成的。而且即便现在已经是张桌子,又怎知若干年以后随着它的损坏腐朽,它又会变成废木朽木,也许会被当作柴火,最后彻底消失了桌子的性。
在众生眼里需要看到这个从无到有再到无的全过程,而在佛陀眼中从桌子的本相就可以直接看到它的前身今生与后世,即看到了事物的本质:即是空。
当明白了这即是空的道理后,就不难理解我们生而为人亦是空,因为我们的前身并不是人,而是细胞、胚胎,之后为人,而后又化为腐尸、骸骨、骨粉,直至尘埃,亦不复是人了,我们只是自己五蕴的和合。
这是我读完这本书后最大的一个收获,明白了生和死不过是同一实相的两面,我们甚至可以学着禅观尸体,禅观身体的腐烂,禅观身体如何膨胀淤紫,如何被蛆吃的只剩下几丝血肉附着在骨头上,一直禅观到只剩下白骨,直至它慢慢朽坏化为尘土。
这不正是藏佛文化中的天葬吗?这在众生眼里似乎是残酷的,而在佛陀眼中它是最自然的一个过程。
而这本书最触动我的是第七章《三个绝妙的回答》,对我而言如醍醐灌顶,让我豁然开朗,自此下面这段话便成为时刻修正我做事的航标。
最重要的时间就是现在——当下是我们唯一能够支配的时间。
最重要的人是当下与你在一起的人,就在你面前的那个人。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使你身边的那个人快乐。
在这本书的最后部分是32个正念的练习,第一个方法就是:“早晨醒来时 轻轻地微笑”。它的具体做法是:
在天花板或者墙上挂一根树枝或其他标示,甚至是“笑”这个字,好让你一张开眼就能看到。同时轻轻地微笑,随顺你的呼吸。
而我正是在去年年底读完的这本书,于是立刻如法炮制将其列入我2017年的新年计划,并且做了变通,自制了一张大大的笑脸贴在了我睁眼即见的天花板上。这张笑脸是我每天早晨看到的第一景象,它已伴随我近三个月了,并且带给我每天的平和与安宁。
一言以蔽之,这本书并非煌煌巨著,却如春雨一般润物无声。而我在此写下这本书的读书心得,惟愿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受益,在纷扰的生活中能够轻安喜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