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密码。自2012年中央八项规定破冰启航,这场“徙木立信”的作风之变深刻重塑了党的政治生态,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鲜明标识。当前,全党深入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既是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深刻践行,也是以优良作风护航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举措。唯有以学铸魂、以查促改、以民为本、以制固效,方能推动作风建设向更深层次挺进。
一、学深悟透:在思想淬炼中筑牢政治忠诚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绝非简单的纪律约束,而是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价值追求。从“改进调查研究”到“厉行勤俭节约”,每一项规定的背后都是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精准狙击,对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性回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党员干部须以此次学习教育为契机,系统学习《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2025年最新版)》,从“调研陪同不超过3人”“会议时间压缩至2天”等具体规范中,领悟党中央以“小切口”撬动作风大变革的政治智慧,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理论学习中校准“权力观”“政绩观”,让“不敢腐”的敬畏升华为“不想腐”的思想自觉。
二、刀刃向内:在问题查摆中彰显政治勇气
作风建设的难点在于破除积弊,关键在于敢于自我革命。河南省纪委监委近期通报的违规收受礼品、变相公款旅游等典型案例,暴露出“四风”问题隐形变异、反弹回潮的风险依然存在。此次学习教育明确要求“开门搞教育”,通过群众座谈会、网络监督平台等渠道广纳民意,让“刷白墙”式的形象工程、“躺平式”的官僚做派无所遁形。各级党组织需以“查”为镜,既查“违规宴请”等表象问题,更查“脱离群众”的思想根源;既查个人行为偏差,更查制度执行漏洞,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整改路线图,推动作风建设从治标向治本深化。
三、人民至上:在群众监督中厚植执政根基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本质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不封路、不清场”的警卫优化,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整改承诺,每一项规定的落实都是对群众关切的积极回应。此次学习教育特别强调“让群众成为阅卷人”,要求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成效的核心指标。实践证明,唯有拆除党群之间的“玻璃门”,让群众在作风建设中“看得见身影、听得到声音、感受到变化”,才能汇聚起纠治“四风”的磅礴力量。如湖北荆门推行的“群众点题、干部解题”机制,正是以人民监督倒逼作风转变的生动实践。
四、常治长效:在制度创新中巩固治理效能 作风建设非一时之功,需以制度之力固化成果。2025年修订的《实施细则》新增“学习教育常态化”等条款,释放出“越往后越严”的强烈信号。各地应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统一:一方面完善公务接待、会议管理等领域操作细则,将“不上高档菜肴”“不列全部职务称谓”等要求嵌入日常;另一方面强化监督问责,通过纪检监察、审计、群众评议“三位一体”监督体系,对顶风违纪者从严查处,对制度空转者严肃追责,让铁规发力、禁令生威。
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节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既是一次作风整训,更是一场政治洗礼。全党上下当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让“金色名片”在新时代焕发更璀璨的光芒,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作风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