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几天就是霜降,温度介于冬天和秋天的过度期。
最近把村上村树的杂文《当我在跑步,我在谈些什么》又重新开始看一遍,手痒又开始想写点什么。
我没有写日记的习惯,开始在这个网络平台写作已经有几年了,发表出来的也只有区区三万多字,我是个自律性不太强的人,写作也只是业余爱好,没有目的性,这可能也是写的少的原因之一,私以为保持一份简单的兴趣也许更能长久的坚持下去。
村上村树的书很容易读懂,温和又清新的文风深深的感染了我,激发了我写作的热情,他在《当我在谈跑步》这本书写到写作和跑步的共通性,尤其是长跑。
我不是一个特别喜欢运动的人,但是书中有一种写作观念鼓励了我:
写作也许就像跑马拉松一样,应该是自己一个人的修行,不要太在意输赢之类其他的外在因素,要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更新自我。
好的作家就是这样,总是用作品感染读者,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重量。
我觉得自己应该跳出舒适圈,可以在保持写作内容简洁的同时增加写作的长度,多年应试教育养成的800字小作文习惯要改正,我应该每篇文章都写到2000字,甚至更长,不断突破自我。
写作也是个不断悟道的过程,我想尽量让我的写作更贴近我的生活,更贴近潜意识深海,之前写了有几篇记录梦境的小作文自己觉得还挺有趣,虽然别人不一定能看明白,当然这并不重要,这篇文章被谁看见也不重要,就算被强制仅自己可见也不重要,我的内心因为阅读和思考获得了一种平静而踏实的力量,无欲则刚。
凑字数是小学生干的事情,我是个成年人了,不会做这么幼稚的事情,享受一个简单的写作过程也是一件美事。
年轻的时候囫囵吞枣看了一大堆文学书籍,现在竟然一本书都不记得,好像从来没有认认真真看过一本书,只留下一点朦朦胧胧的印象,我觉得有机会还是要再重新慢慢再看几遍,看书不是看爆米花电影,不能总是追求一个简单的大结局而忽略了那些深邃的意境。
我目前定居生活在省会城市旁边的一个小城市,生活节奏相比较大城市还算慢节奏,路边的早市旁边还有卖附近农村自己种菜的大妈大爷,还保留了一些纯朴的乡村气息,并没有完全被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淹没,春天在菜市场能买到一种小时候农村自己家院子的种的香椿芽,以及各种超市大棚提供不了的各种叫不出名字野菜,夏天有野生的小鱼小虾,冬天还能买到小时候在爷爷奶奶家吃的那种汤豆腐锅的大白菜……
在这里定居生活有六七年了,虽然时常有回老家农村生活的想法,但我知道我也许永远都回不到那个记忆中的老家,那个充满童年回忆的原乡……
突然发现只要一提到故乡就有写不完的生动话题,一回到现实生活就一潭死水,在这个钢筋鸟笼的环境,我的写作热情也被不断踩平消磨殆尽 。
写作的习惯让我想结束这篇文章,感觉写作进入了深水区,再继续写下去我也许会在自我矛盾中溺毙,我想,既然定下了目标,那就继续往下写吧。
之前写作的时候有时候怕写的没人看,也会插张图片,我觉得这还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为什么看那些作家写的书也没插入图片,我还是感觉写的很容易继续让人想看下去而不是让人昏昏欲睡?
这也许就是差距,是我写作应该达到的高度,保持写作长度的时候还应该走心,写出点硬货。
想到了一个荤段子比喻,还是不要写出来的好,容易被仅自己可见 。三十多岁了,我也渐渐开始适应这生存的某些规则,任何时候生存都是第一位的,死亡只是作者探讨思考的哲学究极奥义。
想换个风格重新写一篇,写一篇优美的散文而不是杂乱无章的杂文,下一篇再写吧,这一篇就这么杂七杂八的继续写吧。
有点写不动了,写作开始意识流,我渐渐知道了自己的末流写作水平,稍微写长一点就不行了,我应该停止胡扯八道,理理思路。
夜越来越深了,我不知道自己这样继续坚持写下去的意义,又在怀疑自己,否定自己,陷入一种写作的困境,就像一条被搁浅在岸的鱼,拼命挣扎,好像希望就在前方,黎明前的黑暗最让人满怀希望又绝望。
脱离了生活的写作就像无水之鱼,我觉得自己这脱离了生活的写作就像一条跃出水面的飞鱼,我既融入不了他们,我也飞不出生活的水,只有短暂的飞行让我感觉到了自由自在。
也许这应该就是我写作的意义,心里还是有一团未熄灭的火苗,我要通过不断地写作让这团火苗继续燃烧下去的。
写作其实也是件轻松好玩的事情,通常都是有了一点写作欲望才写,很少会这样主动锻炼自己的写作,这篇练笔还是有些失败,太过刻意的故意写长,有些不伦不类。
我现在愈加钦佩那些能写长篇的作者,不亲自下笔写你永远不知道写长篇大论有多难,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呈指数级上升。
我想起以前那些人生最孤独黑暗的日子里,都离不开写作和阅读的陪伴,我不能忘记这两位老朋友,虽然现在的生活很简单平静,没有大起大落,这应该是一个难得的写作窗口期,要趁着还活着,多写点东西,留下一些活过的痕迹。
夜深了,写作渐渐也进入了尾声,故事不一定总要有个结局,生活很简单也很真实,即便是钢筋混凝土也有它自己的哲学,生活是场修行,感受直接不要那么执着于目的地,驿路边的梨花开的正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