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社区基层党建体制不畅、机制不活、合力不足、统筹不力、服务单一、质量不高等问题,以强化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服务功能为重点,坚持区域统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探索推行社区基层党建“三化两联”工作法,构建起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共治新格局。
1、网格化组密组织。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员群众流动趋势,创新党组织设置,建立“党支部联网格、党小组联小区、党员联楼宇”三联机制,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进小区、进楼宇、入楼栋”,把网格纳入社区支部管理范围,结合小区分布和党员数量,将党支部及党员划分为多个网格,根据辖区内党员职业特点、兴趣爱好,从满足党员、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出发,组建各类党小组,形成党委、党支部、党小组三级组织体系,不断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实现党的声音“一传到底”、党的领导“一呼百应”。
2、区域化管理党员。坚持分类施策、科学管理,推行“四管合一”模式。对社区居民党员“直管”,根据党员居住区域和活动范围,采取党员示范、党员承诺、设岗定责等方式,活动责任区、发放责任卡,引导党员在社区管理、服务中亮身份、树形象。对在职党员“双管”,组织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认领公益岗位,开展公益服务,形成“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生动局面。对退休党员“接管”,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行政企事业单位退休党员的党组织关系转移到居住地党组织,组织开展纠纷调解、科普宣传等活动,发挥“余热”。对流动党员“参管”,建立外来党员登记簿,试行定时学习、定点活动、定期汇报、两地管理机制,确保流动党员“流而不散、流而不乱、流而不失”。
3、智能化服务群众。立足“互联网+”,打造“爱心彩虹桥+手机居务通APP” “020”掌上社区党建,提高社区党组织精准服务能力。基于不同层次的党员特长和居民需求,建立以社区党员为主的“先锋数据库”,以困难家庭、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为主的“解难数据库”,以群众需求为主的“心愿数据库”,以党员志愿服务者、社会团体为主的“圆梦数据库”,使居民的声场生活各类需求与党组织、党员提供精准服务互动对接,构建起主动服务、及时服务、跟进服务为主的无缝隙服务模式。
4、社区发展“联谋”。整合驻区单位、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等力量及资源,建立社区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共商发展计划、共议难点事项、共决社区事务。
5、为民办实事“联办”。坚持共管共建,机关事业单位党支部于社区党支部开展结对联建,按照“八小时内单位管理,八小时外社区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机关党员进社区报到”机制,引导社区在册登记党员认领困难群众保护、社会治安维护、文明新风风范等服务岗位、组建党员法律咨询、正常宣讲、纠纷调处、环境卫生整治、科技推广、金融咨询等专业服务队,各类社会志愿服务队,各类公益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