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书名对应前五章
九连环暗合第九回
红楼迷踪,千头万绪。追寻过程,倍感艰辛。我们只能尽量理清头绪,齐头并进,因此,对于人物分析部分只能先放一放,以后有机会再进行探讨。这一回分析文章,我们来探讨一下章回目录与《红楼梦》文本的对应关系。我们红迷朋友都知道《红楼梦》文本一共有五个书名,这五个书名既是一个有机整体,也分别代表着五部书。只是我们还有一个问题要弄清楚,那就是雪芹为何要将《红楼梦》文本的书名写在第五章回之中的问题?
在文本第一章回,雪芹一口气连着写出了四个成书过程及其对应的书名。有意思的是这些书名都不是雪芹要写出来的真正书名。然后中间间隔了三个章回,直到文本第五章回,真正的书名才赫然在目。那雪芹为何要这样进行构思创作呢?
我们认为,五个书名和文本的前五个章回形成了一一对应关系。这五个章回既是《红楼梦》故事情节的序幕,也是雪芹为故事情节展开而进行的大量准备工作。第五章回更是包含了《红楼梦》文本故事情节的最终结局。真正的故事情节则是从文本第六章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开始的。值得注意的是,第六章回的“六”与刘姥姥的姓氏“刘”之间既是一种谐音,也是一种对应关系。这是雪芹在提醒我们要留意刘姥姥这个相当次要的人物形象。这也说明了雪芹在章回目录之中是藏有玄机的。
文本前五章回的对应关系是按着书名出现的前后顺序而形成的。即文本第一章回对应着《石头记》,第二章回对应着《情僧录》,第三章回则对应着《风月宝鉴》,第四章回再与《金陵十二钗》相对应,最后是第五章回和《红楼梦》文本形成对应关系,这样前五个章回就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成为故事情节的序幕。其中前四个书名及其对应的四部书既包含在《红楼梦》文本之中,也各自拥有着完整的独立内涵。
在第一章回中,雪芹塑造了自己的八个化身来讲述《石头记》。先是“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这两个雪芹的化身。他们说明了《石头记》的由来。《石头记》中的石头来源于雪芹对我国古代神话故事女娲补天的创造性延伸。雪芹塑造出了一个女娲炼成之石未用于补天,而被丢弃在青埂峰下的情节,并进一步延伸说石头已通灵性,因未勘大用而日夜悲号惭愧,大有怀才不遇之悲声,惭愧无颜之体态。恰巧石头听到“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提及尘世繁华。石头不得已口吐人言相求。随后被两真人幻化成“通灵宝玉”,又被带至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受享,最终形成《石头记》。因是女娲补天之石,此石已有补天之能。古代认为天是盘古开天辟地之清气上升而成,为万物之起源。此石的功用是用于补天,也就含有起源之意。因此,此石也为雪芹创作之起源。起源也代表着一种开头,也暗合着《石头记》是代表一种开头之记。
雪芹的另一个化身“空空道人”,他讲述了《石头记》是实录其事而创作出来的文本,上面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对君仁臣良父慈子孝也有所触及。因此才将《石头记》进行了改写,使这些内容隐藏了起来。这是对《石头记》最先的改动,也是最主要的改动。“空空道人”这个人物同样是在指向《石头记》。
再次,雪芹的另外两个化身“甄士隐、贾雨村”出现在了故事情节之中,他们之间穿插着雪芹的化身贾宝玉的前身神瑛侍者以及“双真”。这是雪芹对《石头记》的一种变换结果,他们是有区别的。“甄士隐”没有参与贾府之事,只出现在开头和结尾。他的谐音是“真事隐云”。因此,他代表着《红楼梦》文本中有关《石头记》的部分是隐藏起来进行讲述的,也就是血泪真相隐藏着说。而“贾雨村”则参与了贾府之事,他的谐音是“假语存云”。因此,他代表着《红楼梦》文本的故事情节是变换了《石头记》中的血泪真相而以虚假幻相来呈现的。他们一起构成了一对叙事线,将事物矛盾的两面性展现在《红楼梦》文本之中。这同样是在指向《石头记》。
还有,贾宝玉的前身神瑛侍者同样是雪芹变换《石头记》的一种结果。贾宝玉是《红楼梦》文本的唯一男主。这个人物形象身上有着双重身份。其一重身份就是雪芹的化身。雪芹使贾宝玉拥有一种石头身份。而贾宝玉的前身神瑛侍者是西方赤瑕宫中之人,他每日以甘露灌溉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使其修成女仙,脱却草胎木质。神瑛侍者欲下凡造历幻缘,此女仙也欲下凡为人,要用一生眼泪来还神瑛侍者灌溉之恩,“还泪之说”由此而来。这是《红楼梦》文本中“宝黛爱情”的前世来历。这番来历是对《石头记》的最终变换而形成的。上面这两个神话故事是贾宝玉双重身份的来源,这说明贾宝玉身上有着矛盾的双重性特点。这双重性身份是有区别的:一、贾宝玉的石头身份。贾宝玉的石头身份来自于雪芹对《石头记》的再创造。这重身份在《红楼梦》文本中看似是在外的,是贾宝玉随时都可以卸去的“通灵宝玉”,但却是他无法摆脱的人生桎梏。它像噩梦一样缠绕着贾宝玉,更像魔咒一样困扰着贾宝玉,其实也是困扰着雪芹自己,让他无法自拔,难以解脱。《红楼梦》文本中贾宝玉好几次摔玉砸玉就是雪芹这种心理的表露。为了能揭露这段血泪往事,也盼望着自己的曹氏家族被抄家一事能平反昭雪,雪芹这才以《石头记》记录了血泪真相。由此出发,这才创作出千古绝唱的《红楼梦》文本。这是雪芹创作的真正起因。雪芹为了隐藏血泪真相,将贾宝玉的石头身份创作成了在外的“通灵宝玉”。这也是雪芹的创作技巧。二、贾宝玉的前身神瑛侍者。这是雪芹在贾宝玉的石头身份之后,又创作出来的贾宝玉另一重身份。这两种身份的前后次序中含有很重要的逻辑关系。石头在前,说明《石头记》的血泪真相是最原始的情况。我们知道石头变成的“通灵宝玉”在贾府是没有说话和行为能力的,这代表血泪真相在《红楼梦》文本中是沉默不语和无能为力的。让血泪真相表达出来的方法就是雪芹又创作出的贾宝玉能说话和行为的神瑛侍者身份,这样,贾宝玉就有了说话和行为的能力,这也就能让石头说话和行为了。贾宝玉是双重身份,他的话语和行为就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会同时包含双重含义的话语和行为情况。二是只代表神瑛侍者身份的话语和行为情况。三是只代表石头身份的话语和行为情况。因此,我们对贾宝玉的话语和行为要具体分析,而不能只看做简单的一种情况。神瑛侍者我们以前分析过了,是代表雍正皇帝。那么贾宝玉的有些话语和行为就是雍正皇帝的。这样,雪芹就完成了对《石头记》中血泪真相在《红楼梦》文本中表现情况的彻底转变,使之成为一种隐藏语意呈现出来。这还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林黛玉的塑造,她也包含着隐藏语意。贾宝玉和林黛玉共同构成了“宝黛爱情”,用以隐藏着讲述雪芹想要表达的血泪真相。
最后,“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共同构成了“双真”这对互补关系。他们是“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的尘世化身,也是雪芹的一种化身。这也是雪芹对《石头记》的一种变换结果。他们一直在暗地里推动着《红楼梦》文本的发展。《红楼梦》文本的几次重要故事情节都有他们的身影。“双真”中的“癞头和尚”代表着开头,而“跛足道人”则代表着结尾。他们一起则代表着开头和结尾,暗示着《红楼梦》文本中的某些谜局和开头结尾相关联。这同样是在暗指《石头记》。
我们从上面可以看出,文本第一章回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与《石头记》的转化相关联。因此,《红楼梦》文本第一章回对应着《石头记》。
第二章回对应着《情僧录》。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情僧录》中的“僧”字依据形似字法可以谐音成“曾”字,那么,《情僧录》实质上就是《情曾录》。这是雪芹在改写了《石头记》的有关血泪真相之后而形成的一部书,这与雪芹的化身“空空道人”改《石头记》为《情僧录》的过程也形成了逻辑对应关系,这都是曾经之事。
二、雪芹在这一章回描写了贾雨村的过往,这些都对应着曾经之事。贾雨村因士隐的慷慨相助,方得进京赶考。凭着自己那点时文之能,一举中榜,会了进士,不日上任士隐岳丈所在之州知府。虽然他才干悠长,不免有些贪酷之弊,且恃才傲物,很快便被同僚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结果龙颜大怒,即被革职。革职后他安排好家里,即披风戴月出门游历。
三、介绍了林黛玉的家世,这也对应着曾经之事。林黛玉之父林如海,其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这都是在记录曾经之事。
四、贾雨村在“智通寺”看到一副对联,便入寺探寻而遇见老僧。他想问老僧的梦幻情况,老僧却装聋作哑,未做回答,只是在那里煮粥。老僧的身份是僧人,这对应着《情僧录》中的情僧。因此,这一段描写就是雪芹在暗示《情僧录》中的情况,暗示真遇到假时是何等的哑口无言,也暗示着真不想与假多说一句话的悲苦心态。
五、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情况表面上是在讲述贾府的发家史,实质上也是在讲述雪芹的曹氏家族起源发展情况。这也对应着曾经之事,即对应着《情僧录》。
《红楼梦》文本第三章回则对应着《风月宝鉴》。原因有以下六点:一、林黛玉初入贾府是小心谨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被人耻笑了去。她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随时改变着不合贾府的一些习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薛宝钗入贾府时并没有一点改变,史湘云也没有。只有林黛玉在不断改变。这是人间风月的开端,也是“还泪之说”的开端,更是雪芹对自己曹氏家族描述的进一步改写。黛玉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这一行为也暗合着雪芹对创作的再次改写。“还泪之说”实是另类的风月之事,也对应着《风月宝鉴》。即暗合着雪芹改写时,在《情僧录》的基础上加入了风月之情,让人们以此为鉴,这也暗合着《风月宝鉴》。
二、素未谋面,似曾相识。林黛玉见贾宝玉第一面时,就大吃一惊,“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第一次见面,林黛玉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因为他们的前身在西方赤瑕宫里见过,这就与前面第一章回里的“还泪之说”相对应了。因此,这部分描写也和《风月宝鉴》这部书的正面相互对应,“还泪之说”的背面则同样存在着隐藏语意,是对满清封建王朝的血泪控诉。
三、“癞头和尚”的忠告言语。这其中就包含着不要和贾宝玉之间有风月之事,甚至连面也不能见的意思。结果,林黛玉全当疯话,未予理睬,入贾府与贾宝玉相见。也正是两人的相见,最终造成了一段爱情悲剧。林黛玉悲惨地死去,而贾宝玉最终出家为僧。这正说明有时候的相遇不见得就是缘分,相反可能是劫难。这也说明有的人还是不要遇到的好!“癞头和尚”的话语之中就在暗示《风月宝鉴》这部书。即《风月宝鉴》中包含着宝黛爱情,是以宝黛爱情为主要内容的一部书。这也是雪芹对《石头记》的一种改写,其目的是为了更深地隐藏血泪真相。值得我们红迷朋友注意的是,贾瑞照的“风月宝鉴”和《风月宝鉴》这部书是互通的,两者的正面都是在表现风月之事,背面同样是像骷髅一样的血泪真相,也就是雪芹的曹氏家族被抄家的血泪往事。因此,在《风月宝鉴》中,宝黛爱情正是“风月宝鉴”正面反映的内容。宝黛爱情中的隐藏语意则是“风月宝鉴”背面反映的血泪真相。
四、有关四书的那些对话。这其中包含的隐藏语意我们以前分析过了。这个“四书”同样是在指向《红楼梦》文本第一章回中雪芹自己创作出来的那四部书,也同样是在说雪芹的一种改写行为。有意思的是有关四书的对话主要是由黛玉宝玉两人来构成的,两人正是“还泪之说”的两个方面。这同样是在指向《风月宝鉴》。
五、黛玉无玉,宝玉摔玉。贾宝玉问林黛玉有没有“玉”,黛玉回答说:没有,想来那玉是件稀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狠命摔去。林黛玉为此事而泪流满面。她一句话就惹得贾宝玉摔玉。这之中包含着不易觉察的隐藏语意。这玉是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幻化而来的石头,石头代表着《石头记》,因此,这玉也代表着《石头记》。而《石头记》代表着血泪真相,这玉是石头变换而来,也就代表着血泪真相的改头换面。而血泪真相是雪芹曹氏家族被抄家的血泪往事,这玉也就包含着这方面含义。那么我们来看看贾宝玉为何要摔玉,恨不能将这玉摔碎。因为贾宝玉的一重身份是雪芹自己,摔玉也就是雪芹的一种行为,雪芹恨不能将这些血泪往事摔碎,让它彻底过去,但是雪芹却没能做到这一点。这段描写实质也是对应着“还泪之说”的,这是林黛玉的第一次还泪之举,包含着十分重要的隐藏语意。因此,这段描写也是在说宝黛爱情,这同样是和《风月宝鉴》这部书相对应的。
六、《红楼梦》文本第三回中的两首《西江月》表面上是在讥讽贾宝玉,而实际上是在褒奖贾宝玉。这也与贾瑞照的“风月宝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并且这两首《西江月》词中还包含着雪芹很深的隐藏语意,这一点我们以后将专门进行分析探讨。从上面这六方面内容可以看出,《红楼梦》文本第三章回正对应着《风月宝鉴》。
《红楼梦》文本第四章回主要描写了贾雨村乱判葫芦案的经过以及薛姨妈一家进京入住贾府的情况:一、贾雨村乱判葫芦案。贾雨村遇到的是薛姨妈独子“呆霸王”薛蟠因抢夺拐子所卖之英莲而打死冯渊一案。这一案中,雪芹写到了“护官符”中揭示的“四大家族”。这“四大家族”位极人臣,权势熏天,就连排在最后一位的薛氏家族都视人命为儿戏,无人敢来招惹,那就更不要说排在前面的另外三大家族会是何等嚣张跋扈了。随后,贾雨村徇私枉法,胡乱判了此案,为违法犯罪开了方便之门。值得说明的是,雪芹描写这一案有以下五个目的:一是为了揭示《红楼梦》文本中势力熏天的“四大家族”。二是为了引出薛氏家族中的薛宝钗这一主要人物。三是为了揭示自己创作《红楼梦》文本的起因。四是为了塑造贾雨村这个伪君子的人物形象。五是为了塑造天下第一个弄性尚气之人“呆霸王”薛蟠的形象。引出薛氏家族的目的则是为了描写薛宝钗。薛宝钗是《红楼梦》文本中的女二号,这个人物形象包含的意思十分丰富,我们前边已经探讨过了。雪芹这样写也是为了表达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中包含着的隐藏语意。
雪芹在这里成功塑造了贾雨村这一伪君子的人物形象。贾雨村忘恩负义,落井下石,见风使舵,依炎附势,徇私枉法,致使恩人的女儿英莲被“呆霸王”霸占,最终被折磨致死。他为隐藏自己忘恩负义的行为,又将帮他度过难关的门子治罪远贬。为了巴结“四大家族”中人,他胡乱判案,还厚颜无耻地将自己的罪恶行径修书告知贾府王府,毫无礼义廉耻可言。就是这样的人却时时发达,官运亨通。这也反映了封建官僚的腐败黑暗,他们暗中勾结,官官相护,贪赃枉法。这是中国历史上不断生长的社会毒瘤,一直损害着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呆霸王”在金陵地界还只是个弄性尚气之人,结果到了封建社会京城之后,更是结交纨绔子弟,今日会酒,明日观花,以致于后来聚赌嫖娼,渐渐地变成了无所不至的京城恶少。这也反映了《红楼梦》文本中的几个社会层次的风气不同:一是以刘姥姥为代表的基层乡村的人们。他们勤劳善良,朴实赤诚,侠义为怀,乐于助人。这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希望所在。二是以贾府仆人为代表的繁华之地的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每天围着封建官僚转,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身上多多少少粘有封建官僚的做派,以致于耳濡目染,也在用尽各种手段往上爬。当然,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是没有错的,错就错在没有看清封建社会的罪恶本质,错在没有想要改变这种人吃人社会的想法和行动,他们总是在黑暗中尽力前行,认为社会黑暗是天经地义的,而看不到社会是会走向光明的。三是封建社会官僚门第的黑暗腐朽。他们争强好胜,尚性弄气,欺男霸女,好与人们争个你高我低,显示一下自己无知的威风程度。为此而弄出人命也不是啥大事,花上几个臭钱就能摆平。这也说明封建社会里银钱高过人命,有钱啥事都不在话下,这不能不说是社会发展的悲哀!四是封建社会京城官僚子弟更加腐朽堕落的状况。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呆霸王”进京后变得更加堕落腐朽,这充分说明了封建社会“繁华”京城已是人间地狱。当然也有个别例外,像贾宝玉还是有点另类的。五是封建社会官僚及统治者的腐败堕落,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贾雨村这一人物形象。当然也有个别例外,像贾政就是极少数的一个例外。封建统治者的腐败堕落自不必说了,封建皇帝实行的恩封政策致使封建官僚队伍不断恶化,封建皇帝的无所约束致使国政紊乱,今东明西,朝令夕改,毫无准则可言。总之,这就是封建社会的整体现状,这样的封建社会也只有走向覆灭是唯一出路。
二、薛姨妈一家进京入住贾府。她们一家是择定日子进京的。“呆霸王”打死冯渊并未改变她们一家进京的节奏。薛姨妈进京后入住于贾府,薛宝钗也入住贾府,这是诸裙钗的进一步会聚。薛宝钗身上包含着“金陵十二钗”的秘密。雪芹将薛宝钗这一点秘密的重要内涵未写在这一回中,而是写在了《红楼梦》文本第七回中。在第七回中雪芹告诉我们红迷朋友,薛宝钗吃的药名叫做“冷香丸”,是由十二种成分构成的,暗含着“十二”这个数字,这是薛宝钗身上隐含着的重要秘密。并且薛宝钗的名字之中有个“钗”字。所以我们红迷朋友将以上这两个因素连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她暗合着《金陵十二钗》这部书,即《红楼梦》文本第四回对应着《金陵十二钗》这部书。
对于《红楼梦》文本第五回的情况,我们红迷朋友还是比较清楚的,第五回对应着《红楼梦》文本。原因有以下几点:一、雪芹最终确定的《红楼梦》书名就出现在这一章回中。二、男主人公贾宝玉的第一次梦境也出现在这一章回中,这也对应着《红楼梦》文本中的“梦”字。三、《红楼梦》这个书名是雪芹创作的第五个书名,这一章回也是第五回,两者之间相互对应,这也暗合着《红楼梦》文本。四、这一章回中描写的梦境内容都是有关《红楼梦》文本中主要人物命运的,其中的判词仙曲歌词更是反映了她们的最终结局,这些也十分符合《红楼梦》文本的主要内容,因此,也暗合着《红楼梦》文本。
我们可以看出,雪芹创作的前五章回分别对应着《红楼梦》文本的五个书名。我们认为,《红楼梦》文本是由五部书构成的。雪芹创作的“四书”包含在《红楼梦》文本之中。这些“四书”相互纠缠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红楼梦》文本。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从中找出《石头记》。那么如何从中分拆出《石头记》就成为最为关键的问题。要分拆,就得先寻找出《红楼梦》文本中的哪些部分是《石头记》的有关内容,这才有可能分拆出来。因此,我们的探讨都是在朝这个方面努力。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九连环。我们以前指出它是解谜总纲之一。值得指出的是《红楼梦》文本第九回暗合着九连环。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贾政训诫宝玉就是读三十本《诗经》也是掩耳盗铃,哄人而已,要先把“四书”讲明背熟。其中贾政说的《诗经》暗指“五经”,它和“四书”加在一起正好对应着“九”数,这也暗合着“九连环”的解谜总纲。
二是这一回主要描写了众学童闹学堂一事,闹学堂的起因是雪芹借用的俗话“一龙生九种,种种各别。”这暗合着“九”数,也暗合着“九连环”的解谜总纲。宝玉和秦钟上的义学看着是学习之所,实则是龙蛇混杂,有下流人物在内。这等人净干些与学习毫不相干之事。这也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教育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端。
三是闹学堂一事环环相扣,暗合着“九连环”之意。先是宝玉、秦钟和香怜、玉爱暗通款曲。接着秦钟与香怜说梯己话被无中生有的金荣发现而进行造谣,并当着众人说出下流话来,结果惹怒了与贾蓉相好的贾蔷。贾蔷用计挑拨茗烟。茗烟先是一人上来撕打金荣。金荣气不过,要抓打宝玉、秦钟。傍边有人扔飞瓦相助金荣,结果打在贾兰、贾菌桌上。贾菌抱起书匣子抡去打助者,不想砸在宝玉桌案上,打得碗碎茶流。金荣抓了根毛竹大板打到茗烟。茗烟便叫另三个宝玉的小厮一起动手。贾瑞拦挡不下。跟宝玉的仆人李贵进来方止住了事态。最后金荣忍气吞声配礼磕头才算结束。整个闹学堂事件当真是紧促快捷,跌宕起伏,可谓一环套一环,与九连环如出一辙。
四是闹学堂的主要人物一共是九人,起因是宝玉、秦钟、香怜、玉爱四人相好,中间是金荣无中生有,最后是茗烟、锄药、扫红、墨雨四人大闹学堂。这一事件涉及的主要人物加在一起是九个人,这也暗合着“九连环”之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雪芹创作时的匠心独运。可以说《红楼梦》文本处处皆藏玄机。雪芹运用一部书的语言,从明暗正反四个方面来讲述很多截然不同的意思。明语好理解,而暗语却难明了;正面好理解,而反面却难探索。正是明暗正反四个方面的语言并行,才构成了恢宏无比的《红楼梦》文本,这也正是其精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