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
分享时间到啦!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书呢?没关系哦,不论看了没有,在这里我们都是自由哒,可以听、想、讨论任何问题的。
首先感谢你们几位,当我想到要做这个读书分享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了你们,而你们也第一时间愿意听我唠叨,愿意支持我。
今年的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家家户户都只能呆在家里。我们这些家有“熊孩子”的,也比往常过的更艰难。
相信你们也和我一样,在和孩子24小时不停上演的“大战”中,想哭的心都有了!
可是我们不能哭啊,我们得坚强,否则孩子怎么办呢?
晚上哄睡了娃以后,我开始看书。于是,我读了李雪的这本《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
读书的过程中,我的心灵一次次被震撼到,有时候甚至有想要流泪的感觉!
它不仅给我很多的启发和思考,更像是冷水一下子泼醒了睡梦。虽然我之前也读过不少关于儿童心理、儿童教育的书,但是这次还是不一样!
它告诉我:我所面临的育儿困境,源于我给予孩子的爱不够,接纳不够,而期待过多、要求过多、限制过多、甚至是评判过多!
用一句简单粗暴又残忍的话说就是:
孩子没有问题,我有问题!
为什么这么讲呢?
先给大家讲一个书中的案例吧:
两个女孩同样在电脑边玩游戏,玩得身心投入呢,午饭时间到了,饭都摆上桌子了。
两个妈妈这时候要叫女儿吃饭,一定会打扰到孩子兴致勃勃的玩兴。
妈妈1叫了女儿两次,女儿没有过来,于是她就把饭碗端过去让女儿边玩边吃;
妈妈2也叫了女儿两次,女儿没有过来,于是她就默默自己吃完,把剩下的饭菜倒进垃圾桶,让女儿饿一顿。
哪个妈妈做的更好呢?
我想,可能大多数人会觉得妈妈2做的对,大家觉得孩子不能惯,越惯越坏,而惩罚,才能让他长记性。
这本书告诉你的答案,却是让人意外的!
作者说,两个妈妈的做法都对,但隐藏的问题是,妈妈是否带着怨恨的情绪去做的。
如果妈妈边给孩子端饭过去边唠叨抱怨、眼神表情里都是气愤,那么她爱的行为里都掩不住恨;孩子所接收的是什么?否定、批判!
如果妈妈自己吃饭的时候,心情平和,倒掉女儿的饭以后,也能平静而客观地告诉她,虽然理解她享受玩乐的心情,但是过了午饭的点,饭就没有了,那么看似惩罚的行为里,都包含着爱!孩子接收到的呢?是爱意的涓涓细流!
作者说,所谓的坏习惯,绝不可能被强制、说教、惩罚、勒令改为好习惯。
相反,当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爱、自由的时候,那些不好的习惯自然而然会消退。
就像上面故事里的两个女孩,妈妈1带着爱和自由的心态,女儿可以边玩边吃,但同时对孩子加以引导和鼓励,她一定不再愿意边玩边吃,那样会容易弄脏桌面,相信她也不喜欢!
但是这个过程不能是突然的、一下子就改变的。一定是循序渐进的,孩子真的主动愿意饭点上桌子。
妈妈2呢,倒掉饭一次,可能下次女儿就会及时过来吃饭了。这样做从行动上效果更快,但内心的接收过程呢,可能更慢。妈妈同样要慢慢引导她自己的主动性出来!
现实中呢,遇到这类问题,可能还会有妈妈3版本,会唠叨着、吼叫着让孩子过来,几次叫不动,就去连拉带拖,引发一场战争吧?
可能还会有妈妈4,宠溺无度,不吃就顺着她,等她愿意吃了再热饭热菜,伺候到嘴边吧?
看了这些,可能大家能领悟到一点:
孩子都是相似的,妈妈的做法,或者说家长的做法,却各不相同!
我曾经问过一个亲戚家的孩子,10岁。
“为什么你到了饭点不想去饭桌上?能和我说说心里话吗?”
她说:“我在看书啊!冲进来一个人,或者有人朝我大叫,我会吓一跳!”
“你为什么边吃饭边看书啊?你知道那样会影响消化吗?”
“啊?为什么会影响消化?”
嗯,看到了吧?
孩子的世界其实极其单纯。他们所谓的“问题行为”,很大程度上是自我防御!
你让我不开心了,所以我反抗!
那些我们认为孩子不好的习惯,很可能没有让他们明白真正的原因!
我们习惯了说不可以这样、不能那样,但孩子始终没有明白为什么不能!
所以,如书中写的,没有真正地“看见”孩子,去感受他的感受;没有真正地站在孩子的理解能力上,去客观公正地描述一件事,这些都是作为家长的问题。
有没有解决方案呢?
书中也给出了答案:
用爱包围孩子,用自由浇灌孩子!
到底什么是爱呢?
爱是一种感受,感受美好、感受被尊重、感受自己不可或缺!
遇到冲突,我们要保有这个意识:孩子,不管你做了什么事,我都是爱你的。
即使生气,也是针对你的行为,而不是你这个人。
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接纳孩子的感受,这样的沟通,便是充满爱的流动!
自由,就是不打扰、不评判;孩子不该是你幻想出的样子,而是他自己的样子。你要做的,不是去“修理”他,而是像给小树苗浇水一样,给他养分,让他长成自己的姿态!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亲爱的们收获了多少呢?这本书给我的启示远远不止这一点。但限于时间,今天只能先分享这么多啦!
可能大家也看得头晕眼花了吧!那就放松一下吧!自由讨论时间到啦!
最后呢,再把书中的一个小故事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