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实际上如果是刚需,你是根本不会等待1分1秒的。因为不做,对你来说损失很大,所以即便做不好,你也会硬着头皮去做。”
这是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里说的话。
前几天参加的一个写作小组里要求写一本书的读后感,彼时我正在读的书还有三分之一没看完,我立马像被烫了腿的蚂蚱一样,一蹦三尺高,翻出书来就开始读,没用1个小时就读完了。
你看,看完这本书立刻就变成我的刚需了。
可是之前是怎样的呢?前几天,天天早上5:30闹铃把我叫醒,在微信上打个早起卡,我就翻出这本书来看,可是没看几眼,睡眠像一个巨大的磁铁一样就又把我吸回去了。所以,这本没多少页的书,我竟然看了一个多星期。
你说我努力吗?我好像是很努力,天天强迫自己醒那么早。可是我是真的努力吗?不见得,因为我明明知道不离开床就很可能再睡过去,可是我还是不离开床。
是我懒惰吗?肯定是,但好像又不是根本原因。
2
这本书是什么?《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
是的,就是那两个韩国人写的很畅销的一本书。
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因为我想读更多的书,我觉得我读的太慢了,听说这本书里教人100天读30多本书,我就找来看了。
但是我的需求够刚吗?显然不够,不然我也不会天天“假早起”,自己骗自己,我想这就是我懒惰的根本原因。
可是这本书里主人公的需求够刚。
他工作工作不顺心,调换了部门,啥都不会,被人看不起;生活生活不顺心,家里欠了一屁股债,还得供妹妹读书,养活老母亲,看起来是一个十足的loser。他极其想改变自己的人生,正好在好朋友的建议下找到了两位至关重要的读书导师,从而开启了一段刻苦而又热血的读书旅程。
3
他经历了四个阶段:
- 用100天读了33本书;
- 又用一年时间读了100本专业书;
- 再用100天采访了10名CEO;
- 又用一年读了365本书;
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读书,洪镇洙把晨起闹钟往前调了10分钟,晚睡推迟10分钟;午餐从简,挤出10分钟读书;不论下班多晚都要读上10分钟再离开,甚至连等电梯和乘电梯的时间也不放过。“6个10分钟就是1个小时啊,如果没有完整的1个小时的时间,就凑出1个小时来读书。”
是不是足够热血?难道主人公是打了鸡血吗?
可以这么认为。
他在非常穷困潦倒的情况下,极其想找到一条出路,在看不到其他出路的情况下,朋友给他指了一条路,这种强烈的刚需是他的原始驱动力,后来通过一步步完成导师的要求,逐渐增加了他的信心和专业技能,进而不可避免的影响了他的工作和生活,最后将读书内化成了习惯,最重要的是改变了他的思维方式。
“当你真心喜欢做某件事,通过这件事真正感受到了好处的时候,它对你来说就是刚需“,而“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头。”----李笑来
主人公的驱动力逐渐增强,才助他走上人生巅峰。
不得不说这看起来有点像偶像剧,确实,这里面主人公是虚构的, 但这本书里的两个导师其实就是两个作者:韩国国民导师二志成和韩国知名教育专家郑会一,他们的经历和方法却不是虚构的。
4
我从这本书里获得了什么?
难道我也要像主人公打了鸡血一样的去读书吗?我不知道我会不会做到,因为我还没有去做,虽然我计划着去做。
不过我从书里感受到了很重要的三点:
- 把自己的刚需变得更刚。
a. 就自己目前的处境来说,工作平平无奇,如果想提升一个层次,应该像书里写的一样多读专业书。
b. 还想通过写作发展出另外一个方向,想要写的好,必然要多输入,既然说出自己的目标,就相当于给自己立了个flag。
PS:写完这篇文章后的几天内,好像这个flag真的起作用了,早上起来想起这个flag竟然不困了!
- 如何度过倦怠期?
当我想提高写作水平时,起初的我是热情满满,雄心壮志的,就像主人公一样,可是没过多久,由于种种原因,就开始了自我怀疑,不自觉的陷入了低落、消极、烦躁的情绪当中。
a. 知道它来了:
通过这本书,我知道,当倦怠期来临的时候,我们是可以通过情绪的种种反应,清楚的意识到它来了,从而可以不慌张,知道这是正常的过程,然后就能对症下药,就像流鼻涕时知道是感冒了一样。这时候我们可以做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情等,就可以把倦怠克服掉。
b. 倦怠的走势:
由此,我还突然联想到我减肥时记录的体重曲线:
我是通过5+2轻断食加适量运动减肥成功的,其中5天正常吃饭,不连续的两天轻断食,在轻断食的那两天里,我只喝水,第二天早上每次都会掉秤1~2斤,然后正常吃饭的几天,体重就又会上去,然后再次轻断食的那天后,体重就又会下去,但是这次降下去的最低点比上次的最低点要低,几乎每次都是这样。
,
c. 应对的一种方法:
另外,我又意识到我的倦怠不只是一段时间,而是时不时的来那么一下子,脑子里或者是心里好像时常住着一个“你不行”小人儿,在你兴高采烈时会咯噔的跳出来一下打击一下你,在意志消沉时更是要唠叨半天,我始终赶不走这个小人儿,后来我就转换了思路,慢慢接受了这个小人儿,就像美丽心灵里的主角约翰·福布斯·纳什一样,接受脑子里有一个小女孩。就让你在这儿住着,看看最后谁输谁赢,这么想以后,我倒坦然了。才知道,噢,接受自己的情绪原来也是一种缓解倦怠的方法。
- 工作VS学习的两难境地
这个常常让我们陷入思维陷阱,以下摘抄三段原文,读起来可能更明白:
a.
洪镇洙也在为此而纠结,但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本来读书的目的是更好地工作,若是先选择工作,势必会影响读书,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又不得不读书。他有一种主次难辨的感觉。
“原来你是在为二者之中选一个而苦恼啊。”
“啊?你不是说二者中只能选一个吗?”
“我什么时候说了?我是问二者中选哪个,没说一定要从二者中选一个出来。”
“这话有什么不一样吗?”
“不明白吧,思维的陷阱就在这儿。”
“那如果是你,你怎么办?”
“要是我,在勤奋工作的同时更加勤奋读书呀。”会一轻松地脱口而出,然后笑着又加了一句:“就是说既要非常努力工作,又要疯狂努力读书。现在就需要用双倍的速度去奔跑。”
会一用充满深情的语调对无言以对的洪镇洙说:“有上坡,就有下坡。这一般被解释为有成功,就有失败。可我却不这么认为。你想想滑雪场,往上爬时很费力气,往下滑时不用费力自然就下来了。而且下来的速度要比爬上去时快好几倍。只要最初两个月能坚持住,速度很快就会上去的。”
b.
“你知道红皇后效应(Red Queen Effect)吗?若沿逆行的滚梯往上走,即便是跑步前进,如果速度不够快,结果还是停在原地。红皇后效应就是指这个现象。也就是说,如果自己的速度与周边环境变化一致,就只能是在原地踏步,无论如何都无法向前迈进。红皇后效应出自因《爱丽丝梦游仙境》一书而闻名于世的作家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的另一本小说《爱丽丝魔境之旅》。红皇后是小说中的女王,也是国际象棋中的棋子之一,是奔跑高手。她对不论怎么跑也跑不出去一步的爱丽丝说: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就要用全力奔跑;要想去别的地方,就要用比现在至少快两倍的速度奔跑。”
c.
“请你仔细观察一下你周围那些出色的同事都在读些什么做些什么。要想离开相差无几的竞争环境,仅仅不停歇地奔跑是不够的,还需要付出两倍以上的努力才能够实现。”
5.
不会读书,是因为你懒吗?不是吧?
以上所有,暂且作为对这本书做了个自我总结,以此激励自己吧,如果不小心帮到了正在读的你,那就不胜荣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