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西溪遗址

  2019-03-03

    早晨通过网络查询临时得知宜兴有西溪遗址,于是循着导航来到西溪村。

    到达地点是西溪村委会所在,恰好里面走出一位大爷,闻知我打听遗址之事,非常茫然,不过他建议我继续向西,过了桥向北看看。途中遇到两位阿姨,她们并不知情,说是住在当地这么久,没有听说什么遗址,建议我到村委会打听,但是中午没人,要到下午一点半才有人上班。揣着疑惑,继续向前,三位师傅正在路边忙碌,再次打听,他们也不知情,同样建议我回到村委会打听。

  于是再次回到村委会,大门果然紧闭。从无锡市区开车八十公里过来,就这么回去很不甘心,再次眺望一眼,隐约发现隔壁卫生所里似乎有人,于是进入到院子里,果然不出所料,推开移门打听,里面两位女性,一位白大褂,一位红花棉袄,两人非常热情,白大褂语出惊人“应该是另外一个西溪,我们这里是近年才叫做西溪的”,红衣女子肯定地告诉我一定是另一个,叫做溪村的地方(白大褂认为应该叫做西村),她和她姐姐去看过。她让我把照片给她看,她立刻发给她姐姐,并和姐姐现场进行语音通话,彻底坚定了我的信心,并强调“在村的西边”。她俩很奇怪我怎么会对这个感兴趣,得知缘由后红衣女子顺口道:“附近还有一座古桥”。

  后来依据她俩指点,开了导航“西村”,顺利抵达,穿过村子一直向西,村子虽然不大,但是道路复杂,一时没了方向,这时一户人家开门出来两位阿姨,热心给我指点,让我继续向西,告诉我就在那边。

    西溪遗址为1984年文物普查发现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一处大型聚落遗址,中心区域为一高出四周农田2米的长条状高地,面积近5万平方米。遗址的南、北、西三侧有河流呈半环状环绕,为西溪遗址的先民在生产、生活、对外交流等方面提供了极为便利的自然条件。共发掘清理出了13座建筑遗迹、28座灰坑、150余件石器、陶器、玉器、骨器以及大量石料、陶片标本,并首次发现了类似吊角楼的干栏式建筑、釜和鼎两件器物等。主要遗存形成于距今约7000-6000年,且表现了多个方面的重要价值。据考古专家介绍,遗址呈现生活区与公共活动区各有分工,譬如倾倒生活垃圾的巨大灰坑、用来研磨谷物的石臼、被猜测用来暂时放养活鱼的深坑、用来防潮的大面积螺蛳贝壳堆积,展现了地势低平、水网稠密地区古代先民生产生活的动人场景。另外,釜和鼎是当时的生活用品。早期的釜是以平底的为主,到中期有3个小足,晚期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炊器,3个足很粗大,在使用的时候也比较方便,下面用柴火可以直接加工食品。这次考古把太湖西部距今7000到4000年的历史序列建立得比较完善和丰满,从这一地区的考古材料也能发现,太湖西部的古代居民同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居民发生过广泛和密切的联系。

    为进一步了解西溪遗址的内涵,并完善太湖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文化谱系,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宜兴市文管会分别于2002和2003年对该遗址进行了试发掘和第一阶段主动性正式发掘。2002年10月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西溪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寻万寻找到西溪遗址的时候,第一眼发现全国文物保护碑前两只母鸡正在觅食,或许7000年前也是如此景象?

    关联文章  《无锡宜兴蒋店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