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真正引起我阅读兴趣的书,应该是余华的或者《活着》。直到现在,有人问起我什么书好看,我依旧会说《活着》。还会补上一句,余华的书都挺不错。
尽管我不知道所谓“好看”的定义。但是至少对于《活着》这本书,问过我的,我推过的,看了的,都一致好评。
那时候,我还在读高中,某一天,突然讨论到读书的话题,舍友说,余华的小说《活着》和柴静的《看见》很好看,于是,我便一齐买了来看。
《活着》这本小说的篇幅并不长,我也很快就读完了。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书的内容能够吸引我,读起来便放不下。(因为我发现,即使有些书篇幅也不长,但是读到一半,甚至没到,便会被我搁置许久或者不再翻阅)
大学时,看了《活着》的同名小说电影《活着》。对于书,事隔多年,并且当时年幼不经事,如今也没再次阅读,真让我想对这本书的感受,我还真的想不起来了。但是电影,我倒还可说说我的感受。
《活着》这部影片,印象中,我看了两次。这两次,还都写下了观后感。
第一次,是在大学时窝在宿舍看的,2015年5月13日。看完后,写下的第一句话是:这世界太残忍,幸而还有可眷恋的人或物,踏过死亡的人,才真正看得到生命的可贵。
那时候,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凤霞生产,镜头转向空荡的卫生所大廊,空镜头停了几秒,又切换到福贵和家珍望着产房的神情中近景。那一刻,我的心真的是惊悸了一下,忽然觉得凤霞要出事。随后,剧情戏剧性的转了一下,但呈现的画面却更震撼人心。
我已经忘记怎样戏剧性的转,和什么样更震慑人心的画面,大概是凤霞没有一下出现心中预想出事的画面,而后才呈现出来,貌似是大出血止不住,死了。(这确实是不错,值得看的影片,没看过的,力推补课。)
第二次看,是在工作后,某一次部门例会后,和同事一起观看。2018年9月3日。看完后,写下的第一句话是:比起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悲壮感受,我竟然觉得温情了许多。
第二次观看,情绪没那么容易被牵动,比起第一次看时,预示凤霞出事的惊悸。这一次,看到凤霞结婚,竟有些许的难过。
也许是因为再也没有那么容易感动了,也知道会有不好的结局。
第二次再看,确实觉得福贵很坚韧,扛得起,有责任。片中每一个都是有情有义之人,整部片温情许多。
不得不说,电影和小说,有不一样的地方,但不管是文字还是影视,都震撼过我。也算看出了自己对于这部片的一些精神感受:即使遭受生活的苦难,却能坚韧的活着,还保持着赤诚之心,不失善意,实在难得可贵。
我还在想书给我的记忆,为何会觉得这本书好看。始终想不起来。当大概还是富贵坚韧的精神感染了我,所以觉得这本书好看。
当时,从《活着》后,我又看了柴静的《看见》,《看见》这本书,很真实,很生活,很故事,也是值得去看的一本书。
当然,中学时期,陪伴我最多的,还属《读者》和《青年文摘》。
从《活着》后,我慢慢发现,书,真的是挺好看的。表示不怎样看书的我,也开始会去看更多的书。
在阅读中,我发现,书,只要读下去,就会逐渐品尝到它的“味道”,它的可读之处和感受。
于是在此之后,遇到比较难阅读下去的书,篇幅比较长的书。我都会告诉自己,耐着性子读一读。
比如《百年孤独》。这本书,确实也不错。一本书里看到一个家族的兴盛。比如在读的《红楼梦》,也是越读越有味。
在生活中,也很受用,许多事情,尽管耐着性子去试一试,说不定,之后也许会发现,其实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