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当潮水退去,我们才会知道,谁在裸泳……”
从小到大,身边的、包括自己的家长老师们都会给我们规划这样一条路线:
六到十八岁必须好好念书考一所好大学,然后你便会有一份好工作了。是啊,好大学怎么会找不到好工作呢?
工作后,老老实实从基层历练,吃几年苦,熬到中年,好单位自然能保证你爬到中上层,也是人上人了,不用受打工的苦。享受几年工作,光荣退休,领着还不错的退休金,在儿孙的关怀下颐养天年……
听起来完美无暇,再加上长辈们亲身经历和经验之谈,我们也很少质疑这样的生活和工作不好。那么什么样的工作是传说中的好工作呢?自然,掌握垄断资源的地方谁都知道好,大家都说它能让你躺着赚钱,可也不会给咱们这种普通人留太多机会呀。
那除了这些,我们还有什么好工作能选择呢?或者说,除了这些,什么才叫好工作?
在2022年,绝大多数人会告诉你,体制内的工作是最好的选择,其次是国企和大厂;
而十年之前,社会主流风气是:体制内一眼望到头,不适合年轻人,还是应该多出去闯一闯提升自己;
可在三四十年前,还会有人建议,能进工厂当工人才叫好,体制内毫无希望和收入
……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按照这种说法,似乎每个时间段对好工作的定义都是不一样的。
曾经有一位同学A,刚毕业的时候依循父母的建议进了工厂。彼时我们都嘲笑A,年纪轻轻去了这样一个地方,既无太高的工资收入,又无很体面的社会地位,大家都认为他的人生大概就这样,废了。
谁也没想到,后来疫情席卷全球。A同学虽然每天“冒着生命危险”上班,可所有曾经所谓“体面”、“见过世面”、“大城市白领”的这些人,反倒是失业在家,月月面临着大小额贷款还款的压力,各自的资金时不时还得找A“周转”一下。
一转眼,大家瞬间给予了他“看起来猥琐发育,实则人生赢家”的赞誉,在失业的浪潮下,只有A不仅挣得丰厚的加班费,每个月肆无忌惮的照常吃喝玩乐,同时两三年下来的存款和福利,也足够在我们这个四线城市买房买车了。相较于他,其他失业在家的人反倒是觉得自己“废了”。
于是大家纷纷对A投去羡慕的眼光,也有不少人跟他打招呼:“你们那边还招人吗?”。
正当我们都以为,“自废武功”的进厂才是我们的出路之时,某天A真的说:“你们不是想来我们厂吗?招人了,有没有报名的?”
此言一出,无人问津。
所以,这份工厂的工作究竟是不是好工作呢?
也许是工厂不够体面,也许是工厂的工作太脏乱差和具有危险性,又也许是我们自认为真的会前程无量……大家不愿选择也无可厚非,但是另一位在银行上班的同学B,似乎也有话要说。
在我们普通大众眼里,乃至上一辈、上上一辈的人眼里,银行是“金饭碗”。每天西装革履,出入高端办公场所,谈吐之间都是讳莫高深的名词,这不能叫体面,那你翻译翻译什么叫体面?
更重要的是,既然银行与钱打交道,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不说能挣的盆满钵满,至少能有口汤喝;就算连汤都没得喝,好歹能够接触到普罗大众赚钱的技巧,广交人脉,日后发家致富的机会也比一般人大的多吧。
直到B同学某天跟我痛斥:“银行看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干的都是跑腿之类的杂活儿。现在行长管的贼严,有啥事还不能随便走动。“
“那你辞职啊”,我劝道。
B似乎更加无奈了:“辞职出来除了银行,我还能干嘛?如果还有得选,我真不想再干这种销售类型的工作了!”
既然辞职不行,我便安慰他:“那你在这一直呆着,熬几年不就是小领导了,未来有希望就好。”
B眯了眯眼睛,用一种不耐烦的语气说:“兄弟,领导又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就那么两个位置,早就被关系户内定了。”然后他看向远方,叹口气道:“我们这样没关系没背景的,还是算了吧,走一步看一步,熬吧……”
众所周知,银行的离职率也是很高的,其中的辛酸苦辣我也不展开谈了。
那么,体面多金的银行算好工作吗?
相关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还是有人会说,体制内绝对比银行更好,这当然不可否认。那体制内每天每月疯狂加班,以至于上班上到抑郁无望的亦大有人在,毕竟辞职成本太高。
诚然,大家肯定也知道真有体制内辞职,去干插花、开店,或者众多自己喜欢的工作……半年或者一年后,亏得怀疑人生,带着无比后悔的心情又重新投简历,然后又抱怨社会不如体制内,体制内让自己根本毫无工作特长云云。
相对应的,也有裸辞后顺利发展自由职业,后来收入比上班高,时间还比上班自由的群体……
所以,什么才算好工作呢?
历史已经证明不是所有“好工作”,都会一直是大家公认的“好工作”。正如四十年和今天的工厂工人,二十年前和今天的互联网大厂,十年前和今天的体制内……
与此同时,难道所有相对应的“坏工作”, 例如工厂流水线、扫地工人、保洁阿姨、外卖员等等,就无人问津了吗?甚至保安这种职业,在最近的年轻人眼里也成了“最终归宿”呢。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坏工作”普遍存在着对体力精力消耗巨大、可替代性强、从业人员素质和环境较差、薪水微薄等等这些弊端,让我们“敬而远之”。但不可忽视的事实在于,每天身边大多数人正在从事的工作,便是大家眼中所谓的“坏工作”。
同样也是长辈说的:“真正的好工作是很少招人的。如果没有关系没有背景,就只能去拼、去努力博得一份好工作了。”
言外之意便是,做“坏工作”,怪不了社会,怪不了他人。终究只能怪自己当初不够努力,未曾考上一所好大学,更妄谈有选择的机会和权利了。
难不成努力就一定有“好工作”吗?那该怎么努力呢?
于我个人而言,“努力”这个行为做的最好的两个例子,一个就是篮球明星乔丹和科比。
大家都知道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却忽略了科比本人对篮球这项运动十分痴迷。由于出生在篮球世家,科比从三岁便开始接触篮球。往后的成长历程中,篮球占据了科比生活中大部分时间。科比本人也说过,有天冥想时,当篮球不再出现于脑海中,他便选择了退役。
至于篮球之神乔丹,在拍摄《空中大灌篮》这部电影的空隙,他仍坚持在片场搭建球场,并邀约众多球星一起“陪练”。结果球星们苦不堪言:“我是不明白为什么他能在拍摄一整天之后,还能投入饱满的精神和我们进行几小时的高强度训练。”“自从和乔丹训练之后,我便再也不羡慕他的天赋了,因为这一切是他自己应得的。”
不过地球上七十亿人,科比乔丹这样的人物也就出了两个,且篮球明星这类工作离我们太过于遥远,那我身边的同学C,从事销售工作,通过自身努力,月薪几万,至少算是做到了世俗方面的成功吧。
关于他工作如何拼,我们暂且不表。让我比较关注的是,很多聚会和饭局,唯有他能够三句不离本行,眼里带着兴奋的光芒,高谈阔论自己的产品和业务。尽管在其他人看来这些言谈十分格格不入,更有甚者说他被公司洗脑的很彻底,以至于把自己都骗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痴迷与热爱的最好表现。
看吧,“努力”也是有前提条件的,所谓的“好坏工作”,也是有前提条件的。
一份工作,能够投入足够的精力与时间,那自然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所谓的“坏工作”可能也成了“好工作”。C同学的销售工作,虽能保证他的收入和激情,可未必适合同学ABD。于他们眼中,销售一定是一份坏到极点的工作。
同理,怎么“努力”,自然也仅有自己最清楚。每天都有人五点起来晨跑,也有人挑灯夜战背单词……他们都很“努力”,却未必适合自己。
诚如我们的人生和工作,想要开出什么形状的花、结出何种样貌的果实,就得选好自己中意的种子。而“努力”本身仅仅是一种行为罢了,正如给“种子”浇水施肥一般。
如果“种子”选的不对,水土不服,“努力”也未必能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
选的“种子”太多,精力过于分散也无法成功;
更有甚者,“种子”都懒得选,那再“努力”便也是无用功
因此,大部分人的确只能从事自己都不喜欢的“坏工作”且无法自拔,所谓的“好工作”中,亦是不乏“围城”。
倒不如审视内心,看清楚自己的天分所在,选对赛道和“种子”。也会有人说,自己喜欢的工作无法变现,到头来仍是死路一条。
至少在我看来,这样说的人大都是因为各种原因半途而废、未坚持到底的,亦或是未缜密思考该如何正确努力的。其余坚持下来的,不说工作让他大富大贵,至少活得洒脱,这也算一种“好工作”吧。
其次,尽管客观上大环境如此,可一个社会要正常良性运转,那么对于各种职业和工作的需求是必然存在的,何必因为当下的形势不好,当一颗“墙头草”呢?
因此,大胆去选择自己热爱的事情吧,每个人的天赋都一定藏在其中;
大胆去选择所谓的“坏工作”吧,也许明年它就成了人人削减头脑往里钻的“好工作”了;
大胆去学习各种自己愿意投入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吧,毕竟在潮水退去时,我们就会知道,谁在“裸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