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群里看到牛妈妈分享的文章,看到一段话,给了我很深的触动,真真是戳到了心坎儿上:
不要抱怨带孩子累,用不了几年,他就会长大,离开你于千里之外。那时候,看着空荡荡的房间,你就会怀念那个小小的背影。一会儿玩玩具,一会儿拿着彩笔画画,一会儿钻到你怀里搂着你脖子甜甜地喊妈妈;一会儿又满屋子跑着笑着跳着闹着…终有一天,家会成为他的旅馆,只在假期回来暂住几天。趁孩子还在身边,趁我们还年轻,好好珍惜这一切吧。
在二宝出生之前,我就告诉自己,即便家里添了新成员,也要尽量保证大宝的生活质量和情感体验不受影响,换言之,要继续给他高质量的陪伴,哪怕时间减少,但质量不能缩水,要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对他大吼大叫…
然而事实是我也会有控制不住的时候,也会有自己情绪化的时候,也有让自己内疚的时候…
想起下午睡好午觉准备带大宝出去完成假期的实践作业,他起床后有些赖赖唧唧,到阳台给他拿袜子的时候他哭了,我嚷了他一嗓子,下楼才发现外面的风很大很冷,担心冻感冒决定不带他去了,但我自己已经收拾利索,本想借此出去散散心,跟他商量在家等我,妈妈出去一会儿就回来,约定好的小蛋糕还是会带回来。
他的眼泪马上就出来了
“可是,我想妈妈……”
“妈妈天天在家,有些心烦,我想出去散散心,不然有时候控制不住情绪,对你发脾气,我觉得很不好”
“可是你没有发脾气啊”
“我刚才不是还对你大声了吗?”
“什么时候?”
“就是我给你去阳台拿袜子你哭了的时候啊”
楼下的邻居在单元门里面放着两个马扎,我们坐着聊了一大会儿,我在被他感动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温和,也许是心里的歉疚感在作祟吧,他还是不舍得放我走,甚至宁可不吃蛋糕了。最后我们还是说通了,把他送上楼。
自己骑电动车出去溜了一圈,外面的风特别冷,我又担心会把自己吹感冒传染他们,但还是骑车到蛋糕店买了点蛋糕回来,他满心欢喜的迎接我,吃的很开心,让我坐下跟他一起吃,还喂我吃蛋糕。
我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他难道没有吗?在找我玩耍被拒绝默默转身离去时,在被我和爸爸批评时,在想和弟弟亲近因为没有控制好力度我们让他离弟弟远点时,在陪他玩的正开心突然弟弟醒了我起身离开时……他也有失落难过吧……
但他依然无时无刻能够满足着我的需求,今晚在床上喂着二宝突然特别口渴,他连忙下去跑着到客厅拿水,发现我的杯子空了,把自己杯里的水倒给我端过来,那一刻,又一次感动了…
“生活中的一切问题,都能从书中找到答案” ——樊登
很奇怪,好像真的是这样,每次遇到问题,没有刻意去找那方面的书籍和章节,就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突然读到有助于解决问题的部分,让自己茅塞顿开。
最近大宝对我的依赖度明显增加,放假的几天,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妈妈陪我玩”,心情好而且二宝没闹的时候我会尽量满足他,有时候自己有情绪或是确实喂奶脱不开身的时候就没办法了,有时会抱着二宝跟大宝玩,给他讲睡前故事,总体来说,只要没发脾气,对自己的表现还是比较满意的。
然后晚上看书的时候就看到:
第一条线索:如果孩子的行为让你觉得心烦、恼怒、着急或内疚,那么孩子的行为目的很可能就是寻求过度关注。接下来,妈妈可以通过第二条线索再次确认,即当妈妈要求孩子停止其行为时,孩子的反应是怎样的。一般来说,他会暂停片刻,但很快又回到老样子,或者换一种方式继续打扰妈妈。通过这两条线索,妈妈就可以确认:孩子的行为目的是为了寻求关注。
当孩子寻求关注时,他真正想说的就是:“关注我,让我帮助你并参与到你的工作中,让我觉得自己有用。”因此,对于孩子寻求关注的行为,家长不能像训练小狗狗叼球一样,你丢一个球,把孩子支开一会儿,然后他很快跑回来,你又丢一个球把他支开。这样他是感觉不到关注的,而是觉得你在敷衍他,因此他会以更加夸张的方式来引起你的关注,当然,这并不是说父母要完全放弃自己的需求,对孩子有求必应。如果这样做,你会发现,孩子没完没了地缠着你,而你的脑海里总是想着尚未完成的事,最后你很可能因为情绪爆发而前功尽弃。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有帮助地参与进来,让他觉得自己有用。如果你正在厨房忙碌,可以拿一些菜,让孩子帮你择菜;可以让他站在凳子上,和你一起洗碗;也可以让他帮你去阳台上的盆栽里摘一些小葱……只要你愿意,总会找到适合孩子的事情。只有在这些时候,孩子才真正感受到妈妈的关注,并且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当他的归属感与价值感得到满足时,他的心里就有了很好的安全感,不会再没完没了地缠着你陪他玩耍。
常常有家长说:“孩子太磨人,总是一刻也不能离开我,我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烦死人了。”也有家长说:“只要我陪在孩子旁边,他就会玩得很好,我一旦起身,尤其是接个电话什么的,他就以最快的速度站起来,拉着我的手,跟我说‘妈妈,陪我玩’,而我明明才离开他几秒钟而已。”还有一些家长抱怨:“我工作很忙,到家很想休息一下,但一到家,孩子就撇开所有人,只要我一个人陪着。我要陪着他玩,给他洗澡、读绘本、讲故事,直到他睡着我才能闲下来,回家比上班还辛苦。”要知道,孩子不当行为的背后,一定有未被满足的需求,如果家长知道孩子的需求是得到关注,就要真心地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用心去陪伴孩子,和孩子做一些能促进心与心连接的事情,而不是进行“人在曹营心在汉”的形式上的陪伴。对于那些抱怨“回家比上班辛苦”的家长,建议你在进家门前先告诉自己:一会儿朝我扑过来的孩子,是思念妈妈一整天,无比需要妈妈的孩子…
文中所言,画面感简直不要太真实。
书中还出现了一个“不当行为目的表”,淘宝没有搜到,网页搜索出来计划抽空自己做好让广告公司做出来贴在家里利用起来。
我是真的真的很爱他啊,不过,他好像爱我更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