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语文学科作为学科之首,承载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传承文化精髓的重要使命。第一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组立足于学校教学工作思路,以匠心精神擘画学科发展蓝图,通过精研备课筑牢教育教学根基,致力于打造一支富有内涵、具备高超教育教学艺术的优秀教师队伍,实现学生、教师与学校的和谐发展。今天我主要从学科规划与建设、自主备课两方面展开详细阐述。
二、学科规划与建设:构建三年一体发展蓝图
(一)课程目标:聚焦核心素养,分层培养能力
学科组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引,明确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基于此,我制定了分年级的课程目标,以确保学生在不同阶段获得相应的语文能力与素养。
1.初一年级:作为起始年级,重点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能力,如阅读方法与策略,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初二年级:在巩固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阅读积累与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一类文体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初三年级:紧密关注中考动向,深入研究中考试题,通过高效的课堂教学与课后落实,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确保教学质量。
(二)课标研究:精研课标,践行教育理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学科组将课标研究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抓手,要求教师自主研读课标,积累相关常识,并形成学习成果。通过备课组的互研活动,将课标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大语文课程。
1.教师自主研究:每位教师深入研读新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践,提炼出对自身教学有启发的部分,并在组内分享交流,促进共同成长。
2.备课组课标引领:在备课组活动中,以课标为引领,确保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
3.课标落地座谈交流:学科组定期组织课标落地座谈交流活动,邀请专家指导,分享课标实施经验,解决教师在课标落地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活动规划:丰富学科活动,拓展育人空间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科素养,学科组精心规划了一系列学科活动,涵盖社团建设、大阅读活动以及主题学科活动,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拓展学科育人空间。
1.社团建设:初一、初二备课组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如汉字书写社团、名著阅读社团等。社团活动注重计划性与实效性,活动前制定详细方案,活动后及时反思总结,确保社团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与拓展。
2.学科活动: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与学习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学科活动主题。初一年级开展汉字书写大赛、彩笔绘名著(手抄报、笔记展示);初二年级举办读书分享会、经典诵读(朗诵);初三年级组织限时作文大比拼、古诗词默写大赛。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与综合能力。
(四)队伍建设:骨干引领,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教师队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力量,学科组高度重视队伍建设,通过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与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学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骨干教师培养:
(1)师德示范:积极宣传骨干教师的优秀师德师风,树立榜样,引导青年教师学习骨干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先进事迹,营造高尚师德的良好氛围。
(2)业务示范:骨干教师在学科组广泛开展教研活动,通过示范课、教学经验交流等形式,分享教学智慧,帮助青年教师提升业务水平,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2.青年教师培养
(1)常态课打磨:备课组关注青年教师的常态课,通过听评课活动,及时反馈问题,指导青年教师优化教学设计,为新聘教师上好“过关课”做好铺垫,同时发现并推荐优秀青年教师参加“赛教课”,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2)师徒结对:以“青蓝工程”为依托,开展师徒结对活动,明确“共学相长”的培养目标。师徒通过每月共备1节课、每周互听1节课、每学期撰写1篇教学反思等方式,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五)高效自主课堂: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学科建设的主阵地,学科组通过备课组长的引领,落实高效自主课堂建设,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1.备课互研:备课组严格落实“三备两研”制度,教师个人课前认真备课标、教材和学生,围绕“教什么”“怎么教”进行深入思考。课前的日互研活动以研究学生为主,商讨如何利用学情、激发学生内驱力,确保教学设计贴合学生实际需求。
2.自主课堂:结合不同文体特点,扎实落实自主学习,严格控制教师讲解时间,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课堂效率。
3.课后落实:加强小组建设,发挥学科长、小组长的作用,充分利用早读课、检测课等可利用时间,抓实背诵打卡活动。科学布置作业,落实“四精四必”原则(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练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加强作业管理,做好课后辅导,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自主备课:夯实教学根基,提升教学品质
(一)自主备课的内涵与意义
备课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是实现课堂有效性的前提与基础。新课标理念下的备课,学科组强调以个体自备为前提、集体分享为关键、共同成长为归宿。通过自主备课,教师能够深入理解教材、把握学情,设计出贴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为高效课堂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二)自主备课的实践探索:以文言文教学为例
在教学实践中,学科组教师积极探索自主备课的有效路径,通过研读课标、研究文本、把握学情、撰写导学设计等环节,精心准备每一堂课,力求为学生呈现高质量的教学内容。以下以《小石潭记》教学为例,详细阐述自主备课的具体流程与方法。
1.研读课标及教学用书
研读课标:教师首先深入研读《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第四学段文言文阅读与鉴赏的相关要求,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背诵优秀诗文”。通过课标的指引,确保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
研读教学用书:教师进一步研读《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站在编者的角度理解教材,明确单元目标及文本编写意图。例如,《小石潭记》所在的单元目标强调阅读古代诗文名篇,感受古人思想情趣,积累文言常用词语,通过游踪培养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科学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2.研究文本及教参解读
文本朗读:教师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备课的第一要务,通过反复朗读,实现读出意境、韵味、情趣和句读的目标,真正理解教材的本意与新意。
文本分析:借助教参,从实词、虚词、难句理解等角度疏通文意;利用网络资源,如《学科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优课资源,激活教材资源;结合学生配套资料《新学案》,挖掘教材价值,优化教学资源,为教学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
3.把握真实学情
了解学生起点:教师充分认识到学情分析的重要性,通过与学生交流、课堂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例如,针对大部分学生读不懂文言文的实际情况,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将第一课时的重点放在读通读懂上,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特点与情感内涵。
4.撰写导学设计及课件制作
导学设计:教师在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撰写导学设计,明确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与目标。导学设计注重体现高效自主课堂四环节理念,除有明确的课标与重难点外,还必须有导与启、有学与思、有议与展、有评与析。
课件制作:课件制作与要求与导学设计一脉相承,通过课件直观呈现教学内容与活动,为课堂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三)集体研讨:凝聚智慧,优化教学设计
自主备课并非孤立的个体行为,教师在完成自主备课后,通过集体研讨活动,分享备课成果,接受同伴质疑与补充,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实现共同成长。
1.主备人精讲磨课:主备人在备课组内分享课件,从课标、单元目标、教材编写意图、教学目标、教学流程等方面详细汇报备课内容与设计思路,并针对自主检测习题提出建议。
2.同伴质疑补充:组内教师针对主备人的设计提出质疑与补充意见,如对个别实词虚词的解读、作者情感变化的突破等。通过热烈讨论,达成共识,优化教学设计。
3.完善优化再共享:主备人根据研讨结果,完善导学设计与课件,并再次共享给组内教师。教师结合各班学情,调整教学设计,应用于课堂实践。
(四)课后反思:持续改进,提升教学品质
自主备课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课堂教学,教师通过课堂实践检验备课效果,在课后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撰写高质量的教学反思文稿。通过反思,教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品质。
四、成果与展望
通过三年一体学科规划与建设以及自主备课的深入实践,学科组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课堂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学科活动丰富多彩,育人效果不断增强。
然而,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之路永无止境。在未来的征程中,我将继续秉持“匠心擘画育桃李,精研备课筑根基”的理念,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不断深化学科建设,优化自主备课流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努力打造更加优质团队,推动语文学科建设迈向新的台阶,为教育教学筑牢根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校的和谐进步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