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时,妈妈总喜欢哼唱“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这首东北民歌摇篮曲哄孩子入睡。再大些,从咿咿呀呀的鹅鹅鹅到小学时的粒粒皆辛苦,每个孩子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滋养着,成长着。进入学校,我们又该给孩子们创设怎样的环境,提供哪些课程让孩子们继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融入每个中国人的骨血,从孩子们一入学,我们就应该让孩子熟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节,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它在不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中逐步形成,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中不断完善。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赓续发展。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二、古诗词、小古文
利用每天的早读进行古诗词及小古文的朗诵,从“不求甚解”逐渐到明白其所以然。一周一小结,每月一比赛,通过柱形图,诗配画,古文今唱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语文课堂
在每课的生字学习中,找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生字,给学生展示该字的来源,通过观察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感受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
四、课后延时
在课后延时中,学校还可提供相应的延时课程,如剪纸、京剧等。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五、节日与节气
抓住每一个传统节日与节气,通过记录卡的形式,让孩子们初步了解。再利用传统的节日,如国庆、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春节、孔子诞辰日、丰收节等节日,策划形式多样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专题教育、展演、讲座、班会等活动,将中华民族特有的诚信守约、勤劳俭朴、扶弱济贫、尊老爱幼这些传统美德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之中,学生在活动中不断领悟并逐渐践行。节气时,可让孩子积累谚语、俗语,来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