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阳台上养了一箱蜜蜂,正值春日,蜜蜂忙着飞来飞去采花酿蜜。我偶尔经过阳台去向卫生间,因我挡住了蜜蜂的路,难免有一两只蜜蜂贴着衣服,和我一起进入了卫生间。卫生间是透光的玻璃门,很快蜜蜂就朝着门上飞,想要出去。无奈于玻璃门的阻挡,任凭蜜蜂怎样挥翅使劲,都没法出去。以往遇上这种情形,我会简单粗暴地踩死蜜蜂,因为就算我开门,它还是在门后嗡嗡直飞,不起作用。它也听不懂我的指挥,说不定我前去引它,还会被蜇。况且一箱的蜜蜂,无数只,少了一两只也算不了什么。或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也就不再那么坚硬。今年再遇此种情形,我竟冒着被蜇的风险用纸先让它爬到纸上,再把纸放在玻璃门下面的门缝,它也就找到了寻光的正确方向,有了出去的机会。
蜜蜂寻光,人也不正是这样吗?
以前和表妹闲聊,和这样的初中学生聊天,我的职业习惯,老师做派完全是尽量压制。因为表妹现在的成绩,实在是不忍直视。作为成年人以及过来人,对她初三毕业后面临的选择感到焦急万分。农村孩子,家里条件一般,因是二胎,父母年纪也偏大。除了靠着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点什么,似乎其他的希望也不大。或许和大多数的农村孩子一样,毕业打工,走向社会生活;或者选读某个职校,将来凭着一己之力,养活自己。
关心则乱,爱之深、责之切,带着这样的一种常人看法,但却包含偏见的意味去聊天,不用说,效果自然是不受待见的。虽然家里的长辈使劲在一旁附和,可是从表妹的神情里,我看到了不耐烦。这就像是被蜜蜂蜇,明明是好意引导,反而像是多管闲事。青春期的孩子,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变化真的挺大。因此偶尔我和她碰面,也只是因为小时候的那点交情起着作用,打个招呼,然后她就迅速消失在我的视线中。说实话,我挺有挫败感的。她小学时成绩中等上游,我俩关系也不错,我给她讲很多大学的趣事,因此她希望自己也要上大学。我为她埋下了一粒希望的种子,只是这粒种子,还未发芽,在历经青春的成长和环境的种种时,似乎都快要腐烂在土里。
最近疫情逐渐减轻,我偶尔看书累了,也想跑去离得很近的表妹家串个门,聊会天。话题是从聊男明星开始的,之后我说到了肖战。我告诉她,肖战最近摊上了大事。因为她不喜欢肖战,也不关注,但挡不住年轻人的好奇心啊,她赶紧问我肖战怎么回事。我趁势一股脑儿地将来龙去脉告诉她。讲完后我问她,这件事到底谁是受害者?粉丝错了吗?她回答我说,不清楚!哎呀,捕捉信息,评价分析问题,最后得出结论,不正是语文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吗?我因势利导说出了我的观点,再利用一些信息印证我的结论。表妹听得津津有味,我见她这次似乎对我放下了芥蒂,我接着就讲起了我初中时期的事,最后说了我比较接地气的感悟。经过这一来二去的聊天,我发现,其实表妹并没有我想得那样差劲,她也想努力,只是“梦想是巨人,行动是矮子”。诚如没有哪一个人不想获得成功,只是找不到方向,再加上她学习欠下的债太多了,行动上懈怠,怎么可能一下子成长起来。我让她从自己拿手的科目开始学起,学会画思维导图,告诉她学习的一些方法。
记得那天从她家回来,我为自己“拯救”了一颗“无知”的灵魂而激动不已。第二天下午,我想着昨天才交流了一番,她自己也坦然说着要改变,今天去看看情况如何。走进客厅,立马发现她拿着手机的身影,我不甘心地又去她卧室看了一眼,欣慰的是,书翻开了,只见语文书的第一页赤裸裸地摆在我眼前。我什么也没说,看了她一样,我就走了。我不知道她在我离开后有什么想法,我只知道,我挺失望的。
之后的几天,我都没去过。终于有一天,我管不住脚,我又跑去她家,再次看到她在那玩手机。这次我没有生气,像朋友样问她,前几天怎么回事啊?妹子竟然一脸笑容地问我,复习那些旧的内容有啥用?虽是挫败感再次升级,但这次我是想来解决问题,我站在她的角度问她是不是无法静下心来进入学习状态,是不是学习起来有难度?她不好意思地说是。我明白了,人懒散惯了,一下子突然想要改变,怎么可能。可能用心的交流,理解对方的感受,自然就能打开话匣子,我们又聊了很多。我讲述了我的经历,我同学的经历,她表示能理解。她也给我说了自己的迷茫和现状。就是在不经意之间,我想到大学读的最喜欢的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我告诉她,或许阅读能够帮她找到答案,既然看不进去课本,那就先从“闲书”看起。这样的书,读来不费力,讲故事,也吸引人。她听后很感兴趣,当天我回家之后,还微信问我有没有更多的推荐。
讲完表妹的故事,不,还没有讲完表妹的故事。就像那只被我送出卫生间门的蜜蜂,尽管现在寻到了光的方向,但是刚才的奋力挣扎,已然耗费了不少力气,需要休息才能飞走。但相信,顺着光的方向,慢慢地慢慢地,她也能重振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