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身着破烂絮袍,和穿着光鲜的狐貉皮衣的人站在一起,却没有一点感觉脸上挂不住,也就是子路能够做到吧?“不忮不求,何以不臧”,子路总是诵读这两句诗。孔子说,这是基本的做人道理,光是这点就够好了吗?
知识点:
在孔子看来,不嫉妒、不贪心就是自然正道,这是很不错,但还不够。你还得更上层楼,学习更雅正的学问。
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只有到了天寒地冻的时节,才能知道松柏是林中最后凋落的啊。
知识点: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不到关键时刻,一个人的内在修为到底有多强大坚定,是看不出来的。
子路临危不惧,这叫勇;不徇私情嫉恶如仇,这叫知义;君子死而冠不免,这叫守礼。别看平常这个人直性子急脾气,没少被老师敲打,关键时刻有勇、知义、守礼,这就叫“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后来,中国文化里还把经冬不衰的松竹梅叫做岁寒三友,用来象征君子的高洁和风骨。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有智慧就不会困惑,有仁德就不会忧虑,有勇气就不会畏惧。
知识点:
知者、仁者、勇者,字面上看可能是三种人。但夫子并没有把知、仁、勇绝对割裂开来,它们都是君子必备的品格,是完整浑成的素质,互为表里。
知、仁、勇其实是进学的三个阶梯,你只要一心向道,求仁得仁,必然会一步一步学有所成,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9.30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孔子说:有人可以共同进学,却未必能趋于大道。有人可以同趋大道,却未必可以立于礼。有人可以立于礼,却未必能通达权变。
知识点:
明代学者王龙溪曾经回忆先师王阳明,说他的老师讲过悟道的三重境界:从文字上悟来的叫解悟,从情境中得来的叫证悟,最高的境界叫彻悟。所谓彻悟,是能够离开文字和情景,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灵活应对。
一个人的学习最终追求的目标,就应该是能把所学运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应对自如、灵活机动。
9.31 “唐棣之华(花),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唐棣树开花,风中摇曳起伏翻动。岂能不想你?实在是相距太遥远了。孔子说:根本就没有真动心吧,(真想)那儿还有什么远近呢?
-----进学中最后一个阶段的“权”字,怎么理解的?
1、这是渐进的过程。从“共学”到“适道”到“与立”再到“与权”,一步比一步更有境界,“权”之境界,偶只能仰望。
2、适道的状态适合更多人。偶也努力在此境界做到最好,跟更多适道者谈笑风生,共同进退,仰望“与立”、“与权”。
3、“权”的境界也是中庸的境界,乃至德境界,也是天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