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去年下旬的时候去往西藏入伍当兵,当她第一次跟我说起的时候,我根本不相信。一个女生,不爱红装爱武装,去了我认为的条件很艰苦的西藏。作为朋友,只能在支持她的同时叮嘱她好好照顾自己。也因为她在西藏,我在学校图书馆借书时眼光停留在了《西藏地平线》这本书上。抱着了解西藏的心理,打开了这本书。知道了唐卡和释迦摩尼,还有世间独有的景色。书里面有提到可可西里还有索南达杰,让我想起了高中看过的电影《可可西里》。最近因为在365读书中有一篇共读计划里提到信仰这个词,说到了《冈仁波齐》这部影片,因而才有幸能够看了这部电影。
“冈仁波齐”是一座山的名字,在普通人眼中他它或许就是一座壮丽的山峰,但在无数藏传佛教信徒眼中,它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是一座山那么简单,在藏传佛教里他们认为冈仁波齐是神的住所,代表了无量的幸福,而在神山冈仁波齐的本命年前去朝拜,更是会获得乘倍的功德,由此电影也拉开了序幕,一群包含了孩子、孕妇、屠夫等男女老少的藏民出于不动的期望,不远千里的朝拜之路,构筑了电影剧情的脉路。
在影片中人们以“磕长头”的方式,从家出发,前往冈仁波齐“转山”。从春夏到秋冬,从棉衣棉裤到薄衣薄裤,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心无旁骛,一心无二。影片中有两个镜头让我记忆深刻。
一个是他们遇到一个有水流的路,在做了简单的商量后,他们脱下外套选择跪拜直行。没有选择绕路没有选择坐车,依旧磕着长头走完了这条路,最让人动容的是他们脸上挂着笑,丝毫不被这样的路段影响。
另一个镜头是他们的补给车中途被一辆越野车追尾后翻车,面对这样的情况一般人都会索要赔偿,可他们没有。因为撞车人的车里有个缺氧患者急需急救,他们只简单说了几句便让那车走了。车头因为损坏严重没法使用,他们只好推车前行。我以为他们要一直这样推着车走下去的时候,镜头开始反转,他们竟然走了一段路后又退回到那个翻车的地点,从起点开始重新磕头朝拜。
长达一年的朝圣之路上,这个由不同的年龄身份的人组成的队伍,没有人会去偷懒,在这条充满了苦难和危险的道路上,也没有人会去迟疑,影片中朝圣者们对信仰的虔诚无是让人叹服的,而电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态的去展现这种虔诚,没有刻意的升华,也没有对信仰的质疑,甚至没有对西藏的景致给予太多的镜头,在这个角度上,电影是如此的朴实,而剧情的植入,在让这个故事变的更为饱满充沛的同时,更还让那信仰中善的光芒变的如此夺目。
磕头前行,风餐露宿,甚至不惜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只为前往神山朝拜,或许很多人都不解这种行为,会认为它是一种落后的愚昧。我在看影片时,打开了弹幕,弹幕上很多无知的人在吐槽这种行为。有说这样做西藏永远不会富起来的,还有说这根本不是什么信仰,也有说他们都是在演戏。我当时看到这些评论真的很想回复几句,可我没说,因为不知道说什么。无知的人就让他继续无知吧。
《好莱坞报道》评价这部电影“它描述生死,不卑不亢,无喜无悲。”这一路,苦不苦?肯定苦。但是对藏族人来说,这一路上他们找回了内心的安宁,心中的信仰更为坚定。
冥冥之中,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安排了。如果没有看过《可可西里》这部电影,朋友没有去西藏当兵,那我就不会看《西藏地平线》,不知道关于西藏的一切,不会看《冈仁波齐》,不会更加向往西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