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儿童健康讲记》。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一个中医眼中的儿童健康、心理与教育”。
仅看书名,你可能会认为这本书讲述的是中医如何给儿童开药方看病,书中可能会包含很多方子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读起来会比较吃力甚至需要一些专业知识。
然而,读过之后你会惊喜地发现,这不仅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关于疾病与健康的工具书,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身、认识环境,启发我们寻找自我。而且,它的受众不仅有儿童,还包括我们所有的读者朋友。更难能可贵的是,虽然作者是一名专业中医,但书中文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可读性非常强。
有幸接触到这本书,是在一个购书平台上搜索儿童心理学书籍时,它便在推荐之列。查询豆瓣评分,居然高达9.2分,于是果断收入囊中。
本书作者李辛,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专业,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曾多次游学瑞士,本书就是根据作者在游学期间开展的六次公益讲座录音整理而成,因此文字较口语化,简单易懂。
由于听讲座的听众多为年轻的父母,大家比较关切孩子和自身的身心健康,课程和本书内容便以此为主。
作者擅长方药、针灸、静坐和心理咨询,具有多年中医临床与教学经验,从书中你可以了解到上述领域的相关知识,即使是中医领域的门外汉,也同样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儿童健康和调理思路、儿童精神健康、儿童心理健康、儿童教育等内容。书中还教授家长如何学会观察、觉知自己的状态,安顿好自己的身心,从而给与孩子更多的帮助,达到与孩子共同健康的目的。
该书共分六篇,30万字。开篇便告诉我们治病要看体质。
作者讲道:感冒、发烧、拉肚子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生理表达,和打嗝、放屁一样,都是身体的调整反应,只是反应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
尽管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但面对孩子持续不断的发烧,治疗十几天都不见起色的病情,家长难免仍会十分着急和焦虑,而作者的观点是:某些事情的发生也许是经过较长时间积累的结果,那它回归到正常的态度当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退烧太快,并不是最明智的做法,可能还会导致更多的问题。过度治疗会伤及孩子的“本”。
“标”是病情的表象,“本”是我们的体质。那么,如何解决“标”和“本”的问题呢?就要求我们分清孩子的体质,辨证施治,才能既不延误病情又不过度治疗。那么,又该如何辩清我们的体质呢?作者给出了“九字真言”即:有没有?通不通?定不定?
根据书中提供的三焦虚实自我评估表以及自己的症状,我们很容易判断出自己是哪种体质。这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同样是感冒,有人持续发烧40℃,有人却从未发烧,而有的人则是间断性地发烧。通过书中讲述的方法,我们可以自行判断哪些感冒需要看医生,哪些感冒即使待在家里休息,病也会自己好起来。
对于婴儿流口水这件事,你怎么看?
还是简单地认为那是长牙的前奏吗?我家二宝四五个月的时候经常流口水,我认为那是他长牙的前奏,还很开心。最近,十个月的他又开始不断流口水,持续流了三四天,我当时觉得奇怪,牙已经长出来了,为什么还流口水?读过这本书之后才知道,很可能是那几天给他吃得太油腻导致的。而如果我早一些知道这个因果关系,便会注意调整他的饮食结构。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还包括作者开出的增强体质的第一张处方。是的,书中确实有很多病例和处方,但都是简单易上手的处方。
这第一张处方更像是对我们所有读者的忠告:
不食生冷之物;每天泡脚、散步或慢跑;22点以前睡觉,睡前远离电视、电脑、手机;练习太极、瑜伽、静坐;多接触自然、植物、新鲜空气...
长期坚持这些基本内容,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我们的体质。
对比一下,是不是发现那些影响体质和健康的事情,我们每天都在做?我们渴望健康却不去维护健康,如何期待自己有个健康的体魄?当我们出现病症,说明身体已经在给我们暗示。如何通过病症的“标”去寻找治“本”之道?认真阅读这本《儿童健康讲记》,你可以从中找到解决之道。
读到后面,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这本书以“儿童”为受众。因为我们大部分成人由于长时间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导致已经距离健康的“本”太过遥远,尽管还没有显现出明显的大的病症,但持续的不良习惯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促使疾病爆发。如果能在孩子尚幼的时候便去关注ta的体质健康,对于孩子身心健康将大有裨益。
让我们做一个对自己和孩子健康负责的家长吧!为了实现这个职能,我们并不需要成为医学专业人士,也不用阅读海量图书,甚至花费巨资去学习相关课程。用心阅读、仔细揣摩这本《儿童健康讲记》,相信你对健康会有全新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