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时候,我会觉得街上的路人是一个个行走的标签。
看看这个迎面走来的小姐姐,打扮得体气质动人,所以她有【漂亮】【有气质】的标签。
然后,如果你认识她,你会发现她出身家庭优异,在海外留学归来,工作不错,所以她是一个【白富美】【海归】【金领】。
哇,这样的人,好想和她交朋友啊。
那边走来一个穿着正装的青年,他小跑着进了地铁站。
他没有很好的外表,也没有给他提供资源的家庭,所以他的标签是【长相普通】,【没什么特别】。
如果在聚会上认识他,只给他介绍姓名和年龄的机会,你大概不会主动去搭理他。
你根本就瞧不上这样普通的人。
但其实这个穿正装的青年正在创业,他很上进也很聪明。
他很善良,是一个公益组织的创始人,虽然不赚钱,但带着很多年轻人做了很多为社会贡献的事情。
他见识很广,生活很精彩,但因为“瞧不起他”,所以你错过了这么一个有趣的人。
02
在西餐厅为你服务的少女可能是一个很正能量,在她生活圈里发光滋养着身边人的活力girl。
但你可能她“为你服务”而瞧不起她。
一个教吉他的老师,可能是一个琴行的老板,在各种乐器上都有很高的造诣,他只是喜欢在闲暇时光自己兼职着吉他老师的身份。
......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某些被你忽略的人,总是在某些时刻出乎意料地让你惊叹出了声。
因为在一开始认识的时候,我们总习惯用看到的标签评判人,然后快速判断这个人是否是我们“瞧得上的人“,如果瞧不上他,那大概缘分就到这里了。
03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你是根据一个人身上的哪一个标签决定你是否要继续跟他深交呢?
是哪一个标签决定你是否“瞧得起”他呢?
很早之前,就有人说过——
一个人越在意什么,就说明他越缺少什么。
我觉得这套用在人与人相处之间的判断标准也是一样的——你越缺少什么,就越想和什么样的人相处。
而你越是因为什么而自卑,就越会瞧不起同样缺乏这样东西的人。
多年前的春晚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小品叫《都市乡下人》,来自东北的小伙子骗自己的上司兼女朋友说自己其实来自新加坡。
于是一场好玩的闹剧就开始了,为了瞒骗他的女朋友,他不断地教自己的母亲“南方腔”——“我母鸡啦。”
最后真相被揭穿了,但故事的结局依旧是很温馨的。
但现实生活却不那么美好,多少奋斗成功后的人,瞧不起自己的同乡,那些还没“混出头”的人。
他们打心底里看不起这些人,其实这些人不也是隐隐刺痛着他们的内心,提醒着他们最自卑的那个部分么?
——是的,你不是名门望族的后代,你只是和我一样,都是来自农村的人。
04
一个人瞧不起的那个人,很有可能就有着刺痛他内心深处的标签。
越是自卑,越是敏感。所以用瞧不起来暗示自己——
“我再也不是这样的人了”或者“我才不一样”。
如果永远都带着滤镜看待每个人,只在意某些标签,就永远都没办法逃脱瞧不起人的自卑魔咒。
不妨做个透射镜游戏,好好检测自己到底会因为什么而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