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甜可口、滑而不腻、直接告诉你人生是幸福的,我们终究会是幸福的。啊!多么美妙的鸡汤文学呀,所以这么香甜的鸡汤文学是一种什么文学?
从哲学角度来说鸡汤文学就是一种直线论为核心的文学,割裂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渲染事物发展的前进性,隐藏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乍一听似黄钟大吕有醍醐灌顶之功效,细一品如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于是这种文学风格也就留下来了,对于心智成熟的人来说,没多大用但不碍事,闲来无事读一读也能图一个乐呵。
但是对于心智不成熟的人来说,鸡汤文学就是一味毒药。当事物的曲折性被掩盖,前进性被过分夸大,最容易造成的错误判断就是成功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但是在实质的实践过程中这些人会被反复的摔打,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是一种超越肉体的痛苦,最终只会有寥寥无几的人走出迷雾,更多的就永远的留在深渊。
所以经常有人在呼吁重视传统文学,但是没有能准确的说出重视传统文学的什么地方。实质要重视的就是传统文学中对于事物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的把控。以中国古典文学流派中的三大家释、道、儒为例:
佛学的小故事都在说今生要把脖子扭到落枕状态才能换成来世的擦肩而过;道家则是一屋子的奇葩,为难你修道成仙的不是悟性有多高、资质有多厚。而是你想入道了,观里的师傅苦口婆心劝你回家和婆娘好好过日子,一场还没出家门就被堵回去的成仙之路;儒学就更经典了,启蒙文学《三字经》一句“子不学、断机杼”,孟妈妈一剪子下去圣人都给你吓出一个来,告诉你成为人上人是要从小努力的。
追求美好是困难的但是美好确实是存在的,路在这里我们也有人走过,愿不愿意坚持就看你们自己了。在一开始的阶段就展现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或许不是所有人都走到了顶峰但是没有人会说路上的风景不美。
物质越是丰富鸡汤文学便越是容易出现,像什么“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给天意”,“不是你选择了对的路,而是因为你的努力使得这条路是对的”。当年赫鲁晓夫在种玉米之前他也是这么想的,不过我想可能在人们叫他“古古鲁沙”的时候他的内心更是曾掀起无数的波澜。抛弃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夸大个人努力的重要性是错误的,再怎么努力人们也造不出永动机。
相对于这些经不起推敲的东西,我想我更喜欢鲁迅先生的“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自暴自弃者的话起码还是腐果蝇虫让人避之不及。鸡汤可是实实在在的麻沸散一口下去不醒人事,待醒来时才发现所有美好均是明日黄花一天不如一天。每做一件事、每发一句声都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或许正确、或许错误但是这就是成为炬火的必经之路,一次次碰壁一次次纠正,一次次被吹灭再一次次亮起。
鸡汤能做的就是麻痹人的情绪,但是拯救不了一个人的灵魂,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夯实自己的过程,挑来一担土能更好的夯实自己,但是也要把心里的杂草拔去避免草根侵蚀我们的地基,兰芝当道尚且不得不除更何况杂草已经在灵魂上摇曳。
相对于鸡汤文学麻痹情绪的效果,鲁迅式的文学作品虽然有深度但是确实也是让人难以接受。鸡汤文学只要清晨读上一两句便可以麻醉上一整天,但是鲁迅式的文学作品像是一把手术刀直接插进灵魂里给你来一场精神版本的刮骨疗伤,一刀下去余生数十年每当遇到同样的事情你的灵魂都要颤抖一番,以此铭记生命中的艰难险阻。
我们就像走在黑夜的路上,鲁迅式文学是达到彼岸者在探寻过程磕磕碰碰留下的深夜兽吼,警醒着我们让我们知道哪里有错误,我们可以更少的去碰壁。但是我们依然会遇到壁垒,我们跨越或者不能跨越过去都会学着他们的样子留下兽吼,以此警醒后来者;鸡汤式文学就像是蛇诱惑亚当夏娃吃下苹果时的甜言蜜语,告诉你躺一会吧,天亮就会有车经过你们可以乘着他们的车一起到达终点。当有人上当自此沉沉睡去,当醒来时发现黑夜依然是黑夜而追悔莫及,或者在黑夜中再也没有醒来。
鸡汤拯救不了人的灵魂,要想主宰自己的世界只有踏着荆棘和风雪一步步的向前走,莫道前路多磨难,遇错须知要回头。当你主宰自己的时刻回头一看,身后的路上有好多人欢呼,但是你会看的自己留下的长长的血色脚印和笑容出众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