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观点,与身边的朋友们交流了一下,朋友们纷纷表示赞同,于是决定写出来与用户做个分享。
在开始本文之前,请各位先填写一下这个问卷:
1.你喜欢在闲暇时间干什么呢?(多选)
·看新闻头条/刷朋友圈或QQ空间
·从事一项业余爱好
·浏览各大视频平台的头条消息/购物平台
·阅读书籍/电子书
2.你在从事以上勾选事件之后,是否会经常出现觉得时间不够用?(单选)
·是
·否
3.如果可以使你的时间变得更加充裕,你会尝试么?(单选)
·是
·否
相信认真做完问卷的用户都应该知道我下面在说什么了,没错。
每秒15条更新,要知道我是很少用微博的,关注也很少。
你看,每天一条的新浪新闻,头条就是这个……
我并不是想抨击什么,我也没那么高的观点,我只是觉得,有的软件,应该干净一点,正常一点。回归正题,你会发现很多软件在我们不经意之间浪费了我们的时间,让我们进入“被动式休闲”这样的场景中。
这与当今时代信息量过载,微博、朋友圈无时无刻不再刷新,人们的阅读越来越碎片化,也越来越难以保留持久的兴趣。一个全民热议的话题(宝马事件)通常也只能维持个把天的热度,随后就归于沉寂。这些碎片化、无价值的信息实际上构成了一种“信息噪音”,干扰了我们评估信息价值的方式《我们几时已对长文失去耐心》。
时间的“快”和“慢”也常常对应着时间的“深”和“浅”。社会学家曾发现过一个“时间悖论”: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总体上一直呈现增加的趋势,但人们主观上却觉得自己的闲暇时间在减少,也就是说,人们实际拥有的时间越多,主观感受拥有的时间却越少。
为什么呢?这正好可以用时间使用的深度来解释。
2
同样是安排闲暇的时间,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浏览各大视频/购物平台头条、看新闻/刷朋友圈这样的“被动式休闲”所带给人的满足感,就远远不如从事一项自己的业余爱好所带来的满足感。在看电视时,我们可以同时嗑瓜子、玩手机、跟人聊天(其他例子请自行列举),我们并没有倾情投入;而在进行写作、绘画等一些创造性的活动时,则可以完全沉浸其中,甚至进入“心流”的状态。所以说,我们从闲暇中获得放松和满足的程度并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度,而是取决于其质量。
“心流”(flow)这个由心理学家奇克森米哈里创立的概念已经渐渐为大众所熟知,它是指人全情投入于一件事中的状态。在心流发生时,人心无旁骛、全神贯注,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很简单地放松、闲适,只不过,在时间的“深”与“浅”之间需要某种平衡。获得高质量的休闲满足其实很简单,就是:
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保持一项爱好,让它在时间的深度和长度中慢慢生长,可能会得到始料未及的成就。我身边有一位朋友,跟我也算老相识。她是一个从小喜欢比较偏爱画画的姑娘,她的家长也很支持,起初小学时候只是以为是她个业余爱好。她一般也是只用闲暇时间,据我观察,一般都是下课/放学之后。(值得一提,她12年期间各种作业没有不完成的情况)
初中毕业那年,她得了全区第一。
高中毕业的时候,她以我们省全省第一的专业分进入了中央美院,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爱好是要有的,万一有一天你已经成为佼佼者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