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您见得别人的好(5月21日)

人的出发点(视角,perspective)会影响思考与判断,人大抵上要经历这么几个阶段:

    1.I'm not OK, and you're not OK

    2.I'm not OK, and you're OK

    3.I'm OK, and you're not OK

    4.I'm OK, and you're OK

       细细想来,我们在很小的时候,面对大人主宰的世界,上幼儿园时的我们,更多的是“我不咋地、你也不咋地”,后来,面对家长和老师的时候,更多的面对的是“我是错的,你们都对”的囧境,而这种思维造成绝大多数人早期的过度压抑,进而造成后来的“报复式反应”,最终造成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在第二种和第三种状态之间游离。

        我不行你行

        你行我不行

       而永远无法进入第四种状态

       我挺好的,你也挺不错的

       而之所以无法进入这种状态,是因为绝大多数人:

       着实见不得别人「的」好

       对,就是得加上一个“的”字

       “见不得别人好”。这里的“好”是整个状态,包括“变得更好”。

       “见不得别人的好”,则是指“见不得别人的好处,好的地方”。虽然对方有不好的地方,但他同时也有好的地方。

       但是因为那些不好的地方,所以好的地方完全被否定被掩盖,就是我们说的“见不得别人的好”。

       加上一个的字,我们的注意力所处的方向就不同了,别人不好的地方就不好罢,但我们应该有能力看到别人好的地方,很多时候,很多发现、很多优点,都是被我们的有色眼镜掩盖了,它们就在那里,就在那里发挥着作用,不管我们是否看到。

       因为要比出个胜负,要分清个好坏,于是处于第二、第三种状态的人总会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错、不好的地方,而不是对方对的、好的地方。久而久之,变成了盲人而不自知,这方面的元认知能力彻底被摧毁、被阉割,因为只有看到别人的不好的、错的地方,这样自己才会觉得更舒服。

        于是,双重标准就是这样形成的:

        看别人的时候,注意的是「错」与「不好」;

        看自己的时候,注意的是「对」与「好」或者「更好」……

        于是,大多数人就这样自断了“后路”——永远停留在第二个或者第三个阶段里,反复穿梭却无法突破,永远不可能进入最后一个状态。

        就像李笑来老师自己的叙述一样,35岁的时候,他才些许进入第四种状态,直到42周岁,他才算彻底的能够看到他人的好。

      于是他一直在反思:

      这事儿怎么就这么难呢?!竟然难到需要我两辈子才能突破呢?

      于是他得出,可能的解释是这样的:

        你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普遍承认,才可能真正做到心态平和。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必再主动费心去比较了。否则,你就像所有正常人一样,不断地把注意力放到“证明自己”上去——并且常常“用力过度”乃至于“姿势走形”……动不动就“演砸了”,乃至于还要花时间花精力躲到角落里“舔伤口”,或者“硬着头皮死撑”——反正无论哪一样都不是有利于成长的事儿。

       对,关键就在于这里:

       无论如何,都要把一切可能的注意力都放到自己的成长上去,这是我们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根本,也是通往任何财富自由之路的根本。

       只有到了第四个阶段,才知道第四个阶段的惊人之好……

       你竟然可以从那些“原本你可能讨厌的人”的身上学到大量的好东西。

       更为惊人的是,由于你能更多地、不断地看到别人的好,你所身处的世界的的确确比原来要美好太多了……

       于是,我不由自主地想,多多少少好奇,过去那么多年里,我错过了多少实际存在的美好呢?而且,若是错过了,肯定只能怪自己。

       我猜,关于“境界”的说教,你早就听了无数遍;我也猜,你很可能跟我一样,道理明白了,就是做不到……(其实是:“并不总是能做到”,这两个措辞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

        第四个阶段很美好,同样进入第四个阶段确实难上加难;

        所以要求我们在这件事儿上主动应用元认知能力……乃至最终养成习惯。

        每当发现自己正处于第二个阶段,或者第三个阶段,或者在这两个阶段之间穿梭的时候,启动你的元认知能力,告诉自己:

        不对……

        我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之上;

        我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错」与「不好」之上;

       若是我有空闲的注意力,可以去看看那些人哪儿做对了?哪儿做得很好?以便我能吸收经验,获得成长?

       总有些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与他人比较,最终发现当下的自己就是不够 OK,在这样的时候,就要启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告诉自己:

       我们是活在未来的人,所以,即便是要比较,应该比较的是未来,而不是当下……

       事实上,我们当下的任务只有一个:成长——果真如此的话,我们其实是无论如何都不怕比较将来的……

        这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几乎是唯一靠谱的方法论——绝大多数人都还在“尚未被这个世界认可”的状态,所以,仅凭“心态”是不可能调整明白的,“修养”这东西,又不是想想就有的,所以,若是真的有工具,那只能是我们的,那个“我们原本都不知道它存在”的,靠我们自己“不断刻意训练”才逐步获得逐步加强的「元认知能力」了。

       最后,再叮嘱一句:「证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长才重要,因为成长若是成真,证明自动完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