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里的微光

周末的图书馆总是格外安静,连翻书的声音都显得格外清晰。我抱着刚借的几本英语原著,在靠窗的位置坐下,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书页上投下明暗交错的条纹,像给文字镀上了一层细碎的金箔。

刚读了两页,邻座传来轻轻的咳嗽声。我抬头望去,是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戴着老花镜,一笔一划地在笔记本上抄写着什么。他面前摊着一本泛黄的旧书,封面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凑近看才发现是本1980年版的《英汉词典》。老人的手指有些颤抖,却依旧写得认真,每一个字母都工整得像是打印出来的。

“小伙子,能帮我看看这个单词怎么读吗?”老人突然抬头,指着词典上的“perseverance”,眼里带着一丝不好意思的恳求。我接过词典,轻声把单词的音标和发音念了出来,还特意放慢语速,把重音位置指给他看。老人点点头,跟着我小声重复了两遍,然后赶紧在笔记本上记下音标,像个认真的学生。

聊天中我才知道,老人今年72岁,是附近社区的退休教师,年轻时教过语文,却一直遗憾自己英语不好。“以前没条件学,现在时间多了,想补补,以后还能跟出国的孙子视频时说两句。”他说着,从帆布包里掏出一张照片,照片上的男孩笑得灿烂,正举着一张英语奖状。老人的手指在照片上轻轻摩挲,眼神里满是骄傲。

我看着他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从基础的26个字母,到简单的日常对话,再到现在的长难单词,每一页都写得满满当当,旁边还标注着中文注释和易错点。“每天早上我都来这儿,从开门坐到闭馆,除了吃饭,就跟这些单词打交道。”老人笑着说,指了指桌上的保温杯,“这是我老婆子给我装的菊花茶,说看书费眼睛,得多喝点。”

正说着,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推着书车经过,看到老人,笑着打招呼:“张老师,今天又来啦?您借的那本《英语日常会话》我给您留着呢。”老人连忙起身道谢,动作有些迟缓,却透着一股真诚的热情。工作人员走后,他跟我说:“这里的小姑娘小伙子都特别好,知道我眼神不好,还帮我找书、调灯光。”

阳光渐渐西斜,透过窗户的光线也变得柔和起来。老人合上笔记本,小心翼翼地把词典和本子放进帆布包,又检查了一遍,生怕落下什么。“不早了,得回去给老婆子做饭了。”他收拾好东西,跟我挥挥手,慢慢走出了图书馆。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门口,我突然想起自己之前总抱怨学习英语太辛苦,可跟这位72岁还在坚持的老人比起来,我的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重新翻开英语原著,指尖划过书页上的文字,之前觉得晦涩的句子,此刻竟变得清晰了许多。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图书馆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暖黄色的灯光照亮了每一个低头阅读的身影。我知道,在这座城市里,还有无数像老人这样的人,在平凡的日子里,用自己的坚持追逐着小小的梦想,而这些微光汇聚在一起,就成了最动人的风景。

合上书时,已经是晚上八点。我走出图书馆,晚风带着一丝凉意,却让人心里格外踏实。路过社区门口,正好看到老人和他的妻子在散步,两人手牵着手,慢慢走着,偶尔低声说着什么,脸上满是平和的笑容。我想起老人笔记本上的一句话:“学习不分年龄,只要开始,就永远不晚。”这句话,像一颗种子,悄悄在我心里扎了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