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签约作者·米格格
出书的想法,我在上大学时就有了。其实,不只是出书,我那会儿还想着,能当自由撰稿人,有人欣赏有人认可,不用坐班受限,想去旅行拔腿就走,享受边走边爱,带着一笔一本走天涯的惬意人生……听起来挺棒的,是吗?没错,那是我最初的理想,可也正是因为它,我才有了那段与全世界为敌的落魄日子。
一直以来,我都算不上是合群的人,至今也一样。不同的是,曾经自命清高,不愿和看不惯的人相处,而今则是珍视时间,尽量减少无效社交。那时的自命清高,是看不起生活里的潜规则,孤芳自赏,不合流俗,满脑子琢磨的全是理想,向往的是桃花源一样的世界。你可以想象得到,带着此般认知过活的我,要碰多少壁?怄多少气?
毕业后,我加入了茫茫的求职大军,真正的磨砺开始了。投了不下一百份简历,打来电话的却没几个;面试了N个采编、撰稿的岗位,全都没下文了。我的理想,就那么悬空地飘着,跟地平线之间隔着长长的距离,看得到,却怎么也抓不着。
我独来独往,不喜聚会,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自我欺骗。我还觉得,自己应当被赏识,只是没有伯乐而已。偶尔听着身边人说起,XX在什么某公司月薪三四千,心里就像塞了一堆煤球,总想着TA比我差远了,接着就是怨天尤人,说这世界对自己不公。
我讨厌铜臭的气息,听不惯谈钱的人,好像玷污了生活的纯真。看别人没有目标地随意乱撞,满世界去寻觅能装下自己的位置时,我是不屑一顾的,好像那意味着出卖了灵魂。但是好可笑,我所嘲笑的人,赚到了工资,有钱去品尝美食,有钱去买漂亮衣服。而我,却憋屈在出租里,掰着手指头算兜里剩下的钱。呵,多么滑稽!
后来,总算还是有了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公司我认识了小茜,这姑娘的状态和我差不多。我们之间原本话不多,但因一次偶然交换QQ,探入了彼此的空间日志,却成了朋友。文字的力量就在于此,我不一定见过你,不一定认识你,但我会因为你的思想、你的文字、你的经历,而喜欢上你。没有道理的,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磁场与共振。哪怕只是一行字,区区十几个字,就能让彼此觉得,像是相识已久的老友。
我和小茜都过着清苦的日子,却都心揣着一个文学梦。我擅长写短篇散文,她擅长构思小说故事,但字里行间都有自己的影子。理想就像是玻璃窗外的一条路,宽敞明亮,繁花簇拥,而我们却像玻璃窗内的蛾子,看似前途无量,实则无路可走。
真正的转变,是从我俩失业开始。
就职的那间小公司,业务不太稳定。空白期时,老板突然提出要放假。我和小茜当场懵逼:亲,你没开玩笑吧?偶们可不是大学生,还需要放暑假,我们还靠着这点微薄的薪水过日子呢!然并卵,只得另谋出路。
后来,小茜找到了一家做艺术画展的公司,也算是与文艺搭边了。我修整了一个月,办了健康卡,调整身心。再见面,已是一个多月以后的事。小茜突然告诉我,她想通了很多东西,这都得益于她的室友兼同事。她跟我讲,以前活得太飘渺了,和那个优秀的同事在一起相处数日,才发觉应该去过一种接地气的生活。
我们谈了很多,关于理想,关于生活,关于爱情,关于金钱。
我也突然发觉,自己沉浸的世界太虚幻了,不够真实,而我所有的痛苦,都源自现实与理想的碰撞。我一直以为,只要心里的念头不熄,不搁浅,理想总会实现。可是那天,我终于懂了,飘在空中的理想不是理想,只有给它拴上能跟地面相连的绳子,才有可能顺着绳梯触摸到它。
思想变了,一切都会变。
我不再听那些凄凉的苦情歌,开始迷上汪峰的《怒放的生命》。是的,我开始渴望绽放了,在能够培育理想之花的土壤上,汲取生活赋予我的一切,好的、坏的、喜欢的、厌恶的,全盘接受。
我剖析了梦想,也剖析了自己。做自由撰稿人是多少人都在憧憬的事,可论资历、论才学、论文笔,我差得太远。也许,对我来说,那条通往理想的绳子,就是找一份多少跟文字沾边的工作,扎扎实实、心无旁骛地做下去。
算我走运,拿着自己写的一篇小小说,国内的一家出版商收留了。自那时起,我迈进了跟书和出版有关的队列。我曾以为,编辑和作者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事实告诉我,差别很大。我尝试了编辑的工作后,才发觉最初的想法过于主观,而我最擅长、最喜欢的只是写字。离开那家出版公司后,我去了工作室做撰稿。
我终于体会到,做一件喜欢的事情,就好像全世界都与自己无关了。这种无关,再不是过去自命清高式的回避和厌恶,而是真的投入到所做的事情,无暇顾及其他。我努力地做事,得到同事和老板的认可,工资也不知不觉翻了一倍、两倍。
终于,不用再算计着兜里的钱过日子了,我可以在周末去图书馆看书,大胆地在外解决三餐问题,省出更多的时间学习;我有条件给自己报考了进修班,不让青春岁月白白虚度。在前行的每一步中,我觉得,理想好像离我近了许多,至少我再努努力,踮起脚就可以触碰到它了。我由衷地发现,接地气的感觉,真好。
我对周围的事物,包括人生观、处世观、金钱观,全都发生了改变。生活不再是灰色的,少了抱怨和负能量,多了踏实的努力,认真的付出,因为我知道,抱怨除了让自己失去时间,还会失去心气。没了那股子精气神儿,做什么都不会顺当,内在好了,外在的一切才会跟着好起来,工作、爱情、生活无不如是。
视金钱如粪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世界上又多了一个渴望变有钱的姑娘,那个人就是我。毕竟,我们要的生活、我们所爱的人,都需要用钱供给他们一些必需品(此处不谈情感,只谈生存)。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方式的改变,才知道谈钱不可耻,只是要取之有道,不被金钱腐蚀思想,有自己的底线。不然的话,就会变成自己所讨厌的那种人。
三年后,我离开了工作室,彻底“沦”为一名自由撰稿人。距离那初萌生理想的时,已经过去了七八年的光景。此时的理想,是那么那么地真实,那么那么地触手可得。
当然,做自由职业者,也得具备养活自己的能力,以及一些储备。不然的话,半年没收入,靠什么生活?没能力拓展业务的话,靠什么自由?同时,这份自由没有想象中那样完美,很多人都如我当初憧憬它的时候一样,把它想得过于自由,其实自由的背后,有更高昂和辛苦的代价。所以说,人生永远都不会有完美的时候。理想和现实,总会有些落差,这是正常的。
也许你会问:当理想成为现实后,你在想些什么?
说真的,我时常会想起当年那个清高得快要吃不上的自己,甚至还想嘲笑她:你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还谈什么理想?若能早点明白这个道理,或许能少走一些弯路,不过也未可知。很多时候,路仿佛是注定了的,不曾走过,永远都不会懂得。
说了这么多,你应该知道,我不是在嘲笑梦想。我嘲笑的,是当年不知天高地厚,忘了万丈高楼平地起的自己!毕竟,梦想是一件美好的东西,每个人都应当有,它会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能感受到自己的多元价值。只是,当生活难以为继、举步维艰的时候,别急着去宣扬自己的梦想。
养活不了自己,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我们还没有达到需要层次理论的最底层,尚未解决生存的问题。金字塔的地基都没有打好,如何指望能隔空建造塔尖?它意味着,我们还没有足够的才华和能力,在渴望的领域中获得别人的信任与认可,塑造出不可替代的价值,没有价值,谁会给我们机会?
从需要层次理论上讲,解决温饱是基础,自我实现是顶级,现实和理想之间真不是一条直线,曲曲折折的过程,你总得去经历一遭。怕就怕,不肯接纳现实,死守着飘在空中的理想,那不得志的煎熬才会无休无止。筱懿姐的新书里说,先谋生,再谋爱;我想说,先谋生,再追梦吧!把梦想揣心里,靠双脚去趟路,才是靠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