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三分之一效应”,属于决策中的心理偏差。人生在世,经常要面临各类选择。选择无非有两种:二者择一,或多者择。二者择一,当然也有难度,但难度不大;而在“多者择一”的决策中,随着选择对象的增多,选择余地的增大,选择难度不但没有缩小,反而也在增多和加大,最后使当事者陷入迷茫。
三分之一效应证实:
为了证实“三分之一效应”,一位社会心理学家曾做了个小小的实验,他做了三个阄儿,其中两个写有“有”,一个空白,然后一字排开,摆放的顺序是“有”字阄在两边,空白阄在中间。然后让被试者从中只抽取一次。虽然每个阄的中彩概率是均等的,但绝大多数人在心理上对第1个和第3个都会有点儿抗拒,总认为不可能那么巧,两个“有”字阄正好排在最前和最后,因此绝大多数人都抽取第2个。
典型事例:
顾客购物店铺选择:
在生活中,“三分之一效应”最典型的体现就是顾客购物时对于店铺的选择。当顾客走进一条商业街的时候,通常是不可能在第一家店铺成交的,他总认为前方有更合适的。通常也不会是最后一家,因为一日前方没有了可供选择的店铺,顾客会产生一种后悔心理,觉得前边看过的似乎更好一些。如果这条街是一眼看到头的,通常情况下,分别处于街道两头三分之一位置的店铺最好。
剩男剩女现象:
据婚介资深人士透露,很多大龄青年之所以成为“剩男”、“剩女”,是因为陷入了类似“三分之一效应”的心理陷阱,不少青年,尤其是条件好的白领女性,本来有极好的机会,却一次次错过,主要原因在于总认为前面的“店铺”还很多,“下一个”会更好,结果是不切实际地追求完美,“暮去朝来颜色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