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全球受天灾人祸笼罩,让人们停下了外出旅游的脚步。我所处的职业,更是对我们的出行有着严格的约束。所以这几年都是留守京城,不曾远行 ,尤其是近日被禁足半月,尽管给自己的居家生活安排的很充实,但是也难免会有种想冲出笼子的欲望。
还好前几年外出,有记录行程的习惯,今天就跟着自己的文字,让灵魂与身体重温那段行走在路上的一段旅程吧。
2016年8月18日,我开启了青海之旅。好像那两年自己已经不大热衷于外出旅游,因为那些年自己总结外出的感受就是:坐车要比欣赏景色花费的时间多,不是很喜欢这种长途跋涉4、5个小时就为了看1、2个小时美景的旅游模式。
总结为这是一种真累,并且假装快乐的过程。更喜欢悠闲一些的,比如选择一山清水秀之地,三五好友聊天喝酒、打牌嬉戏更是着实放松自己的一种休假模式。
那段时间都怕了外出旅游在时间上的消磨,怕飞机的提前候机,晚点,怕火车超过4个小时候后的无聊急躁情绪,怕起早贪黑的汽车辗转奔波,还怕景区人山人海的排队等待……
但是架不住朋友先前提议邀约,便鼓足了假期出游的勇气,正巧看到同事在青海湖发来的靓照,于是临时决定也去青海湖走上一遭。对比研究了三个旅行社的路线和价格最终选择了比较满意的旅行社,签约交钱搞定行程。
这一次的出行 ,使我对于外出旅游有了新的认识,我不再叫它旅游而是叫做旅行更好些。
这次行程中,虽然天气晴朗的机会少些,美丽的景色没有尽收眼底,但是却领略到了它别样的风采,我称它为忧郁之美。
几天行程下来景色自然是绮丽无比,有时候觉得语言文字都不能很准确的把握住她的美丽。唯有带上一架相机调试好合适的角度光圈,才能将她的景致一览无余的记忆下来。于是对于一些摄影爱好者肃然敬慕起来。感谢他们起早贪黑,登高爬低,战严寒斗酷暑的为人们呈现出来那么多自然界中的旖旎风光。以此唤醒每个人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这一次行程不说美景而要着重叙述一些沿途的感受。
首先说一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导游先生。这是一位36岁的男子,汉藏混和的血统,也许让他拥有了过人的记忆力和智慧。一身棉布质地的中式着装,再加上后脑勺梳起的一根小辫子,立马觉得眼前的男子具有了一种民族特色。一席东北口音及说话方式也让我们之间的交流变得轻松愉快。每当旅途中的车程达4个小时以上的时候,为了缓解游客的寂寞。他总会天南海北的向我们宣讲一些知识。
全国各地藏族的分布与分支,他们的风土人情及信仰。偶尔再穿插些跑题的时事要闻事件与自己的观点。亦或是他讲累了便自然地过渡到一首歌曲让人们聆听放松。
感觉像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的表演,有讲述,有提问,有音乐的加入。每位乘客倒像是他台下的学生一样配合着他的讲解。总之给我的感觉,他是一个极度热爱自己民族的人,想用一切美好的形容词表达这里人民的淳朴与可爱。想把自己家乡的一草一木的美都展示给世人。看到了他骨子里的这种使命感。真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左懂政治右悟人生的年轻人。年龄仿佛与他的阅历不大成正比了……
在他的讲解下,我知道了行驶在青藏公路上的一段段感人的故事。
如果说战争年代我们的战士保家卫国血洒疆场已经习以为常,而眼前的这条青藏公路也是用成百上千的血肉之躯铺就而成。他们的敌人是高原上恶略的条件,当时物资极度匮乏,机械设备根本不存在……当导游向我们讲述着为了这条公路的建设而牺牲了的人们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时,好多人都默默的擦拭着眼角。如今的美好生活真是来之不易。
回到家中我又上网搜索一些关于修建青藏公路的知识,知道了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柏油公路,也是目前通往西藏里程最短、路况最好且最安全的公路。青藏公路全长1937公里,为国家二级公路干线,公路于1950年动工,1954年通车。拉萨街头矗立着一块高大的英雄纪念碑。它就是拉萨公路通车纪念碑。为修筑青藏公路、川藏公路,3000多名建设者因高原病献出了宝贵生命。
我想如果我有机会去拉萨的时候,一定要去瞻仰一下那块英雄纪念碑……
旅途中的音乐作品及爱情故事:
这一路我们有幸经过了西部歌王---王洛宾 当年创作《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故乡,也了解到王洛宾命运多舛的一生。以及那一段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导游还向我们介绍了刀郎来到西海采风后,根据一个现代版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西海情歌》。
这个故事是这样讲述的:瑛与勇儿都是南方C市某大学的学生。那一年,他俩一同报名参加了环保志愿者,一同走进安睡中的美丽寂寥的可可西里------瑛所在的藏羚羊观察站在人比较多的不冻泉,勇儿被安排在条件艰苦的陀陀河观察站。巍峨的雪山下面是茫茫戈壁,光秃秃的丘陵在灿烂的阳光下显得分外刺眼。可可西里,因高寒缺氧而被称为“生命禁区”。观察站只有干净整洁的一顶帐篷 ,给人最强烈的感觉却是“空”和“冷”:除了床,什么都没有;进到里面,潮气和寒气直逼骨髓,让人无法想像在最低温度可达零下40摄氏度的可可西里,这样的条件该怎么住人。
每次勇儿到瑛那里去汇总报表时,总是给瑛讲许多趣闻,从来没有提过一个苦字。而瑛却从别的同伴哪里早己得知陀陀河观察站条件的恶劣,知道勇儿怕自已担心.....而她唯一能做到的也就是默默地为勇儿再次离别准备一切,并把离别后所有的思念写成文字给勇儿带去。
两人就这样默默地爱恋着.....苦苦地守侯着那份真情.....但是勇儿在一次采样中不幸牺牲了----
讲完这个故事导游给我们播放了由降央卓玛演唱的这首歌曲,但是我却认为还是刀郎演唱的更能打动人心,单从艺术角度讲,我觉得词写得比曲子更胜一筹。
虔诚的藏传佛教教徒:行程的第一天我们便游览了塔尔寺。
简介: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坳中。塔尔寺院依山势建筑,由众多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等组成,布局严谨,建筑巍峨,金碧辉煌,气势恢宏,是我国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塔尔寺是青海省佛学院的最高学府,现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经院),藏语分别称为参尼、居巴、丁科、曼巴札仓。
因为对于寺庙我一直不感兴趣,所以也没有过多研究,但是号称"塔尔寺三绝”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以酥油花、壁画和堆绣闻名于世。尤其是酥油花的制作过程令我对这个民族和僧人肃然起敬,也知道了一个民族拥有了信仰后,该是多么的伟大和可怕。
制作的艰辛过程:以奶油制花,把本来属于一遇热温就还原成液体的牛奶油雕塑成固体的形状,而且色彩还要象鲜花一样,具有审美功能,这能行吗?该不是在开天大的玩笑吧!不,对佛祖满怀赤诚之心的僧人们从来就不会开玩笑的。因为他们祖祖辈辈与酥油打交道,太了解酥油的底细了。
但是,首要的问题来了:艺僧的手是有体温的,而且为37℃左右的恒温,用手触摸酥油膏、拿捏酥油膏,这酥油不就溶化了吗?鲜花是有色彩的——花朵是红的,花叶是绿的,花茎是紫红的,而酥油呈黄白色,这着色的问题又如何解决呢……
这些问题难不倒智慧的艺僧们,深入血液和骨髓的信念能够扫除一切障碍和困难。先解决手温的问题。青藏高原拥有圣洁之水,这圣水来自高山之巅的积雪。积雪溶化后,流入附近的湖泊和河流。
每年的11月和12月,是高原最冷的月份,寺内专司担水的僧人们从湖泊里挑来一担担冰冷刺骨的雪水,注入一只只木桶。艺僧们则在洗净双手之后,一人捧一只水桶,将两手缓缓放入闪着寒光的冰水之中。
艺僧们的脸上挂着晶莹的汗珠,点点滴滴滚落大地,粗粗的喘息声隐约可辨。但是,对佛祖虔诚的信念统治着整个庙宇和作坊。
此时此刻,没有人紧锁眉头,没有人大喊,没有人高叫,更没有人退却。相反,艺僧们的头脑因为冰水的浸润而更加清醒和冷静——尽快地将手臂、手掌、手指乃至整个体温降下来,再降下来,一直降到与冰水同温:零度!唯其如此,他们的双手才能与酥油亲密接触,才能将极易溶化的酥油膏雕塑成一朵朵生动的鲜花。
酥油花散发出的独特的艺术芬芳吸引了中外画家、艺术家纷至沓来。他们不顾高原反应,坚持要来青藏高原一睹酥油花这个由僧人创造出的独具东方特色的艺术瑰宝。有人这样说道:研修绘画,不能不去敦煌,不能不去塔尔寺。塔尔寺的酥油花和敦煌的壁画一样,是每一个画家的艺术之魂、灵感之源。塔尔寺的酥油花因为花样年年翻新、内容不断变化、艺术越加精深,已公认超越了它的发源地西藏。这是塔尔寺至高无尚的荣耀。
让我费解的是那么大规模,付出那么多艰辛的,精美绝伦的作品,每年还要毁掉重新再创作。真是让人痛心与怜惜。
感受民风趣事:
西北人民总体来说还是很淳朴善良的。从贩卖商品的价格你就可以看得出,几乎是全省统一价格。一杯酸奶不论在城市的超市还是在景区都是一个价格:5元。当然还有别的用品,价格总是很能让人接受,绝不用你讨价还价。
途中游客禁不住美景诱惑,强烈要求司机停车拍照的时候,我也遇到了一位藏族老妈妈,她怀抱着一只黑白相间的山羊,旁边还跟着两个小孩子。当她走到我面前,直接把羊往我怀里送时,我觉得有些惊恐,因为语言的不通,开始我以为老妈妈要和我拍照,后来经过那个看起来脏兮兮,留着鼻涕的小女孩解释说:“抱着羊拍照,一次3元。”于是我欣然接受,拿出5元说不用找了。祖孙俩都很高兴。小姑娘很机灵,拿着我的手机很熟练的就操作起来:“我给你多拍几张。”“好”。结果一看小姑娘的技术还真不错呢。
趣事二,当我们来到此次行程最高点海拔4120米的大冬树山垭口停泊休息的时候,当地小贩上前吆喝着玉米和红薯。经过司机的同意,一对母女上车贩卖。
妈妈卖红薯往车里走去,只听小姑娘大声吆喝:“快来看快来买喽,青藏高原黄金大棒子,不甜不要钱呦。 ”这一段顺口溜把大家都逗乐了,小姑娘上初二了,但是矮小黑瘦的外表与她的年纪极不相称。众人与之攀谈说笑了几句,小姑娘都甜甜的一一笑答。见我们要启程了,特别送上祝福:“祝你们旅途愉快!”并与车上的人挥手道别。
果然念过书后的人,脑子要灵活了很多,两个小姑娘的行为,彻底把我先前对他们这些小孩子,见到生人后会怯怯的躲躲藏藏的印象打消到无影无踪。知识是力量?知识是财富?知识是不是也是改变所谓的愚昧信念并让自己向所谓的现代文明转化的一个条件?
记得导游发感慨说,今年不知道怎么回事,游客特别多,可能和一带一路的倡导有关系。我倒觉得也许随着今后游客的增多,西北人民淳朴善良的民风怕是要有所改变了……
宁愿信其有:旅途中不免要被安排到 一些购物点进行购物。如果是直截了当的怂恿你去花钱的方式,大都会很让人反感。但是我觉得我们这个团承诺无强制性购物。所以导游也说明,政府要求必须要安排去购物景点,买不买随你。
导游直言不讳告诉我们在那里买东西他会拿多少的提成。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坦诚,让大家都放弃了戒心。我经济实力有限,对珠宝玉器又不是很喜欢,所以买的不多,一只银镯子,是在藏寨里,听了半个小时小姑娘滔滔不绝的讲解,内心受了打动,才下觉心给自己置办一只手镯。理由1:我还真没有一只镯子,因为说带镯子可以按摩手腕部的穴位,对身体有好处。2:这是手工打造的可实用银镯子,可以煮水泡茶,供家人饮用,有杀菌的作用,还可以刮痧。3:获得的资金可以资助当地的人们修建学校。改善生活。
说来也奇怪,我们从藏寨出来时候天气逐渐变晴了,于是才有幸让我们领略到了雨过天晴后青海湖的美景。
天蓝,云白且层层叠叠,形态各异,有些嵌在空中奇形怪状,有些悬于湖上撕拉出一定的轨迹,尤其是缭绕在湛蓝的湖面上,远看与天相接,天水合一。让人对大自然变化莫测的魔术技巧赞叹不已。又或是云与山搭配起来,它时而悬在山头,若隐若现,时而覆盖一面坡峰,像块厚厚的棉被,在或是拦腰挂在山腰做他的裙带。
这样的场景游客们都顾不得听导游的讲解,纷纷要求下车拍照,师傅还算体谅我们,于是找到合适的位置停下,大家兴奋的摆姿势留倩影。吃饭时候,一位长者说 :“看没有,因为咱们在藏寨买了东西花了钱,积德行善了,所以老天爷晴天了,其实不在乎这个东西贵贱,将来老了拿出来一看,就能回忆起这段故事,也是挺有意思的事情。” 是啊,看起来出去游玩还是带回点当地的纪念品为好。咱老了有的东西回味不是。
综上所述,这一次的出游,前先怕过的事情也都经历了, 但是我的想法却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真正的旅游绝不是简单的吃喝玩乐,也不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低级玩法。并且我感觉此次行程中获得的知识让我自己得以满足,至于旅途中要承载的这些颠沛流离,如今我把它看成是一种对身体的磨练,身体上的一种求苦,在心性上才能得以进步与升华。
经历的苦难多了你对人生的领悟就会深刻。甚至有了一种想去到当地做志愿者的冲动。今后我要把每次旅行都看成是自己内心的一次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