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所教导的功课共有三门:第一门是戒学,第二门是心学(一般称为定学),第三门是慧学。功课只有这些而已。
修行也有三个职贵:学习戒学、心学和慧学。当时机成熟,道和果会自行生起,没有任何人可以控制或指挥道、果产生。我们就是学习三门功课而已。
戒——就是心处于平常或正常的状态,不被烦恼掌控,不在身与语方面犯错。倘若觉性不够,不足以呵护心,就要不断地提醒自己持戒。
心有烦恼时,就不会有觉性,心有觉性,便没有烦恼。烦恼与觉性不能共存,善法和不善法无法同时生起,只能生起在不同的时刻。就像光明和黑暗无法同处:如果在暗处开了灯,黑暗就消失;关掉灯,又黑漆漆了。当觉性生起时,就像在心里点亮了一盏灯,亮堂的时候,黑暗便消失,所有的烦恼就灭去。
依靠觉性,戒会自然产生。戒若持好,通常不堕四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当然,也还存在下堕的可能性,并没有彻底安全。比如临终时可能出现偏差,一旦不善心生起,就会失误堕人恶道。仅仅有戒,还无法保证完全不堕入四恶道,只是大大降低了风险。所以,每个人都要每天训练自己,及时地知道有什么烦恼在心里生起。
佛法的第二门功课是一心学。
心学是在开发智慧之前,把心准备好的一门功课。人们的口头禅是戒、定、薏。其实,戒是果,定是果,慧也是果,它们的因则是戒学、心学和意学。我们一定要在因地下功夫,而不是在果地做文章。
学习心学,就是为了产生正定一让心为开发智慧作好准备。
禅定分为两类:一类是邪定,一类是正定。
第一类是邪定,是没有觉性的禅定,伴随有不善心。第二类是正定,伴有觉性。
觉性和智慧仅仅生起于善心,但是禅定不同,它可能生起于任何一种心。善心和不善心都能够产生禅定,甚至射杀他人时,一样可以产生定。做什么都可以有禅定。
正定还可以再细分成两种。第一种是止禅,第二种是观禅,
心具备觉性且是安住的,是观众、看客,是知者、觉醒者、喜悦者。
有了正确的“知者”,才可以学习最后一门功课—慧学。
慧学,首先是名色分别智一分离名和色。心唯有步入能所分离的观禅,才可能分离名色。
慧学,首先是名色分别智一分离名和色。心唯有步入能所分离的观禅,才可能分离名色。修习能观和所观黏在一起的止禅,是无法获得名色分别智的。比如观照腹部的起伏,心若和腹部黏在一起,是无法分离名色的。但是正确修习能所分离的观禅,就会看到身体坐着,心是看客;身体在笑,心是观者;身体点头,心是观者:身体扇扇子,心是观者:身体行、住、坐、卧,心是观者。就会看见身与心是分开的一名和色是分离的,而名法与色法还可以进一步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