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双鹤,焦点解决讲一,高一,心理咨询师,成长分享第1249天,(2019.7.31星期三)
播放状态的两个特点:
1. 只有存量,没有增量;
2. 是屏蔽对话、互动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屏蔽VUCA——思维和表达的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
无论播放、打印,还是念稿子,都是通过“播放状态”来终止认知,终止跟认知相关的VUCA。
正如我们说过的:认知是一种很危险的行为,它包含着各种变量,我们要借助各种手段让我们的认知从混沌到有序,同时还要避免在认知过程中随时可能陷入的各种跟VUCA相关的状态。
我们在上个单元里讲到一个观点:我们说话,一方面是为了“让别人听见我们说什么”,更最重要的是“让我们自己听见我们自己说什么”。
“让我们自己听见我们自己说什么”是要让我们已有的相对模糊、混沌状态的思维,用客观化手段,实现跟自己的对话,并且在这种对话当中,实现认知增量。
但是很多对话其实是“伪对话”,就像我们前面讲到的“播放”:习惯于播放状态的人,表面上是在跟别人对话,实际上是在“自说自话”。
实现真正的对话
怎么才能实现真正的对话呢?辩证法。
辩证法的本意是:通过对话和辩论来证明某个结论。这里的“证明”和几何学的“证明”不一样:几何学的“证明”是先有结论,再接下来去证明这个东西;辩证法是开始是一个对话,最终得出对话者双方都没有意识到的一个结论。
如果仔细观察和反省的话,我们会发现很多认知的获得都是这种状态:我们持有某种观点跟另外一个人进行真正对话的时候,最后得出了一个双方都认可的结论,而这个结论是远高于你们最初持有的那个结论的。
这个对话的过程可以用一句很拗口的话来描述——把作为语言的语言带向语言。
不论你是在跟别人对话,还是演讲,当你一旦使用了客观化手段把它说出来,我们的自我就分成了两个自我:自我一和自我二:
自我一是“言者”,自我二是“听者”;
自我一“言者”说出来,自我二“听者”听到以后,会进行思考,悄悄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面对“听者”提出的观点,“言者”也会作出适当的反应;
这个过程就像下棋:在棋盘上开始下棋,过程就展开了,最后达到一个出乎意料又在意中的结果;
无论是“自我表达”还是“对话”,都是一个让“言者”变成“听者”,又让“听者”变成“言者”的过程;
说话的人听到一段话以后,进行了一个对弈,最后得出一个新鲜的、高于认知存量的结论。
《追求卓越》的诞生:两个自我的对话和博弈
著名的畅销书作家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是这么写出那本畅销全球的《追求卓越》的:
这完全是一个偶然的事故,汤姆·彼得斯原本是一个管理咨询顾问,他有一次参加一个会议,会上的一个演讲者没到,主办者就希望他能代替那个演讲者做一个演说。汤姆·彼得斯觉得这个任务非常重大,开始还有点儿不愿意,但又不得不去做。
演讲那天,他很早醒了,用铅笔在酒店的便签纸上写下了八条要讲的内容——写出这八条内容的时候,汤姆·彼得斯自己都觉得吃惊,“原来我的思想是可以分为这八个层次的”。
接下来,他按照这个前一天晚上都还没想好的提纲进行了演讲,效果非常好,他说,“我竟然有这么多新鲜吸引人的思想”。通过这次演讲,他终于听见了自己的声音,知道自己知道些什么了。
演讲过后,汤姆·彼得斯觉得应该把自己既有的这些观点进行更深入的阐释,于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他开始做这件事情,后来就写成了一本书。
汤姆·彼得斯说:如果没有那一次演讲,我就不会写这本书。这本书的内容不是我简单地从大脑输出来的,也不是有一本书在我的脑子里打印出来了,而是当我开始表述的时候,就开始了两个自我之间的对话和博弈,然后这两个自我互相逼问、追问、辩论,使得一些新的认知出现在我头脑当中了。
这就像棋手下了一盘很好的棋:棋局不是他事先能够想到的,他只是在棋逢对手的情况下下出了一盘好棋。
辩证法:知识存量→知识增量
我们再来看辩证法:它通过辩论来证明一个未知的,但又不是凭空出现的结论和认知,是两个人或者一个人的两个自我之间的一场有品质的对话产生的认知结果。
无论演讲还是写作,都是一个辩证法的过程:通过两个自我的辩论,把认知存量转换为认知增量。
写完一篇文章以后,我们会修改,就像很多作家都说过,“文章是改出来的”——改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跟自我对话的过程;文章只有写出来以后才能够看到其中的缺陷,也只有看到其中缺陷的时候,你才可能去修改——反复修改的过程,也是一个迭代的过程。
没有客观化,就不可能有迭代;没有迭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认知。
正如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认为的,思想有名词和动词两种形式:
我们的认知结果,通常叫做thought(思想),但是认知的本质不是thought;
一个处于播放状态的人,他的思想是一个名词、一个过去式,而真正的认知是一个进行时——thinking;
一旦停止了thinking,认知也就终结了——它不是一个通过建设性的深切对话实现认知增量的过程。
至此,我们对辩证法这个概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它是一个对话;
它是有认知增量的。
辩证法的整个过程是不同于播放式、打印式的生长和展开的过程,我们必须强调的是:
辩证法是对话,但对话不一定就是辩证法,二者最重要的差别是包含的规则和逻辑;
如果没有规则和逻辑,对话很容易变成“自说自话”,甚至是对抗、“语言的跷跷板”——双方分不出胜负,并且都在力图把对方压住,最终形成不了任何增量;
有人说,“90%的对话都是无效的”的原因在于,它们都是没有逻辑、没有规则的跷跷板和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