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百度百科,对满足感的解释是人类等生命体的需求得到实现时的感受。三个必要条件:必须是人类等生命体。必须有需求。需求得到实现。
为什么谈起“满足感”?因为最近我意识到它其实是个伪命题,所谓的三个必要条件也不能逐一成立。首先,任何有情感的生物都能产生满足感;其次,无需求也能建立类似满足感的心理空间;最后,不是所有需要都满足了就能产生满足感。满足感是种欲望,有需求的欲望和无需求的欲望都产生满足感。一切均来自个人体验。
绝大多数拘泥于日常的人,眼耳鼻舌身意24小时都充斥着五颜六色。我是中年人,我能理解中国的中年人朋友圈里的文青、愤青、小清新、网红脸、苦逼民工、佛系青年,包括自己的吃喝拉撒、真假情趣。因为有部分如我你的中年人,在无法抽离物质的痛苦又希望填补精神的空虚时,通过惺惺作态的表象,可以光明正大的显露自己心虚的一片繁华,即物质满足感,又能不失时机的标榜自己假清高的初心,即精神满足感。想持续保持满足感的中年人们,就像是在追逐流星。 物质欲沟壑的中年其实活得并不轻松,常易陷入某种死循环的定式思维模式,片刻的满足都是极其难得,更多时候是神游和漠然状态。须臾的满足,是奢侈品,绝大多数人承载不起奢侈品的消费。
人的需求层次是无数心理学教派研究的对象。从心理学的需求层次来说,浅层次的生理满足感,容易从感官刺激强烈的有形物体中获取;次浅层次的心理满足感更多来源于绘画、艺术和音乐等无形物体的概念延伸;再往深走,满足感越来越依赖诸如哲学、宗教这一类的意识衍生。但自我超越层级的满足感往往归为非必要需求。从而超越自我进而达到圆满具足的超感,并不是所有人追求的人生需求目标。因此我承认,所谓的满足感是种狭隘的感知,只是欲望的另一个相。关于超越自我的超认知,各种学说理论和宗教团体都有大同小异的解释,从我可以接受和理解的角度上总结,即是大彻大悟回归心性、返璞归真重回自然的状态。如人停留在高空中,一切尽收眼底又一切都不入心。不难理解,越接近超感状态就越能摆脱掉欲望带来的各种假相。但超越感知,想想都觉得是何种不可思议的难,绝大多数的我们因为惰性,心安理得的在当下现实的种种姿态下产生千奇百怪的满足感。
伪命题也好,真感知也罢,始终有人在暗处嘲笑你的行为和言语,愿觉知的人少些谄媚缥缈的生活,多接近生活带给我们的真实触感。
PS: 随文所附是某位朋友近期画作,“老子出关”和“小儿指天”。我拼凑成一老一小,是觉得有点像周而复始的规律,求的是道法自然的满足感。可惜明眼人也明白自己难做明心人,唯有郁郁地堆字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