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上午,我们一行在王主任带领下第一站是赴江村参观考察,10人三辆车。吕总是我与丁、李两位美女老师的专职司机,大约三十分钟的车程,沿路吕总给我们介绍旌德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典故。吕总曾在县委办公室干过,现为县里一国企副老总,柔美与阳刚同在,典雅与豪放并存。吕总介绍说,皖南山区山多地少,男人在外或读书或经商或为官挣钱回来养家,女人则留守在家种地守家,所以,在耕读时代的古徽州,就自然形成了以姓氏集住的村落。过孙村,经庙首,偶见吕碧城故里标识,才知这位民国才女也是旌德人。吕总自豪地说她就是吕家后人,我说怪不得呢!认识吕碧城还是源自她的那句道破爱情真谛的名言“不遇天人不目成”,她是这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因行程仓促,不能前往,只能目敬和神游这位著名词人的故里!
江村是江上清烈士的故乡,村口立着年轻烈士的雕像。据说这是一个有着1600年历史,曾出过16位进士翰林,最高峰人口达八万之众。只有残留的几个古祠堂、古牌坊向世人诉说着这个村曾经的辉煌。听说这个村成为旅游热点,源于二十一世纪之初,同姓的总书记的认祖归宗之行,并给村子题名。现在村子已成为旌德县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教育基地。提到江村就不得不提到那小脚女人江冬秀,这位在民国时代让众多女神妒嫉,独占她们梦中情人的女人,她是江村人,村子里没有她的印迹;但她与胡适的传奇婚姻印在历史和街坊传说中:土村姑与洋博士、老传统与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领袖与目不识丁的村妇………。旌德江村与绩溪上庄仅一山之隔,就近现代而言,绩溪的徽文化不仅润育了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之,同样也润育了另一位同姓总书记。同理安庆的桐城文化也润育了一代新文化运动旗手和总书记一一陈独秀。如果没有徽文化,中国近现代史可能就是跛子……。
出了江村,我们来了中国宣砚文化园,这是一家民营企业。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宣砚前生后世:宣砚曾比肩于古徽州文房四宝中的歙砚;因时代变迁,让宣砚出现了断代现象,沉淀于历史之中,后经专家挖掘和研究求证,宣砚产于旌德县内,后因一场大雨冲开了古砚矿址,进一步证实了宣砚出处。宣砚重现天日,彰显了徽州人的接续与传承的内涵。随后,我们参观了宣砚的制作流程,既有机器操作间,也有手工制作间,工作人员介绍,随着宣砚的火热,需要量增大,机器制作可以提高砚台成品的速度,人工制作可以赋予砚台成品的温度。深受启发,速度、高度和温度一直是所有事物成色的三个维度,机器智能化时代,过度追求速度和高度从而丟失了温度。现代教育也是如此,适当放慢一点速度,降低一点高度,增加一点温度,教育的成色也许会更好……。
吃过中饭,带着那份“温度”的沉甸感觉,王主任领着我们走家串户式地进入了朱旺村。据说省内各高速路口都有广告:游朱旺,人必旺;这是近年朱旺走红的原因之一。据说朱旺村是理学大师朱熹的后人在旌德一个居集地,历史渊源,贤达倍出,民风淳朴。村子依溪而建,有“九井十三桥”之美誉。沿着古溪而行,走在岁月浸润的青石路上,站在饱受千年月华的石桥上,一个穿越的意向浮于脑中:夏日的清晨,薄雾蝉翼,晨光中徽州女子走出各自家门拾阶而下在溪中洗衣的情景……。现实中,由于城镇化进程,村中几乎没有什么年轻人,我们看到是,冬阳下,老人们在村广场的回廊处或晒冬或聊天或三五成群打牌娱乐,他们的狗也懒散地趴在地上享受阳光,宛若一幅油画,名为《老人与狗》,既祥和又无奈……。
从朱旺村出来,已三点多钟,吕总建议我们从古村落走向大自然。于是我们一行来到路西空中茶园。所谓空中茶园就是高山茶园+风光观景。虽是冬天,绿色依然是这里的主色,漫步于茶园之中,让人有灵魂安静的感觉,感受着皖南自然与人文之和谐:入眼为美景,移步皆文化。巧遇省党校的“两山”理论培训班的学员在此园考察。从古村走向都市,从历史走向现实,从传统走向现代,徽文化贡献着其应有的贡献;我们深信在新的时代,徽文化必将对中国和世界有新的和更大作为和贡献!
两天旌德研学考察学习,致谢王主任和吕总的全程陪伴,这是一种教育的尊重!
成稿于2020,12,14
修改于20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