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基础》——传播学入门书籍 (4/8)

      经过一次期中考试才发觉自己对传播学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于是翻到之前的ppt,将老师推荐的《传播学基础》浅浅看了一遍。(为什么说是浅浅,因为里面的理论对于我来说太多太密了,看起来有点费劲儿)

    《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分为传播学的起源、发展与研究方法和传播学的基本框架与外延两大部分,内容涉及传播学的起源、传播学的新门类、传播学研究方法、传播的控制研究、信息与符号、传播媒介、传播媒介等。

      第四章的把关人研究(目前我们学习的重点)

仔播者在仔播过程中员责收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和传播信息他们被称为信息的“现关人”,他们的行为即“把关”。

一:卢因1947年在《群体生活渠道》一文中首次提出“把关”,指出了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病了把关人,对信息的流通进行筛选和过滤。

二:怀特的把关研究:

通过输入信息与输出信息的对比,考察在一个具的把关环节上,信思是怎样被过滤和筛选的。

输入信息——输出信离=把关过滤信息

输入信息→门区→输出信息

三: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英国传播学研究学者麦奎尔说过,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试图描述在新闻事件与最终的接受者(如报纸的读者)之间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中间传播者。纠正了怀特把关模式的单一化缺陷,揭示了整个信息流通过程中存在着一条由许多关口组成的把关链,但忽略了各关口的主次。

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自我预期满足的步骤,即:

1.我们形成对他人或事件的预期

2.我们将各种暗示与预期进行对照

3.我们倾向于通过修正自己的行为来配合回应那些暗示

4.结果是预期变为现实

5.这就产生了自我满足预期的循环

我们既要明白自我预期满足的重要性,又要有自我觉醒,既要有自我预期,又要意识到自我与自我意识之间是有差异的,不要对自己有过高的估计,也不能把自己看得过于糟糕。

一个人在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不知道该怎么做时,就会激发一种内省式思考。在面临新问题时,由于个人不知道过去的习惯做法是否合适,所以通常不会立即做出反应。在反应滞后、行为停滞的期间,内省式思考就会活跃起来,通过人内传播来做出如何解决问题、适应新情况的决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会分析和推测别人是如何考虑的,别人对这个问题会采取什么态度等等。只有在与他人的联系后才能形成个人自己的态度轮廓,考虑自己应该怎么做。原来这也是一个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