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读李白的这首《将进酒》不觉有种悲壮和豪迈涌上心头。
对于黄河,我们心存感激和敬畏!“天下黄河一壶收”,印象中的黄河是携卷着黄沙向东流,汹涌澎湃之势不可挡;印象中黄河也是温柔和平静的,作为母亲河,她用她的乳汁浇灌良田养一方水土哺育着中也保护着我们。
读完李准的《黄河东流去》已有几天时间,思绪却依然沉浸在赤杨岗村中,和他们的村民一起逃荒、拾荒、在颠沛流离中感受黄河泥土给予的温情、在岁月洪流中书写着万千子民对黄河母亲的眷恋。
作者写了七户人家在黄河花园口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被扒之后的七年艰难岁月。豁达开朗的李麦一家,老实木讷的春义一家,贫困潦倒的长松一家,佃户老清一家,通达人情的徐秋斋还有忧郁悲情的蓝五,他们每个人被岁月的洪流裹挟着,被黄河之水驱赶着,溯河源而上与命运抗争,或被命运束缚或顺河“泛舟”,光阴如电,逃荒的七年,他们或被命运眷顾或者化为尘土与和风细语,黄河给予的敬畏和眷恋。
印象之蓝五的唢呐
蓝五为了忠贞不渝的爱情而葬身在异乡,蓝五的唢呐是赤杨岗人在贫困年月中对艺术的追求的象征,蓝五的唢呐丰富着赤杨岗人的精神家园,让他们在逃荒的日子里不至于随波逐流。蓝五在本书给予我的印象中最让人心疼的所在,为爱情忠贞也为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为爱“雪梅”付出生命的代价,如书中提到“生不能同眠,死也要同穴”。蓝五其实也是最幸福的,因为他的付出,“雪梅”也给予了回报,只是命运从来阴差阳错,让这对年轻人的爱情遭遇非命。
印象之海长松卖女
小时候,家乡有一位老奶奶操外地口音,心里很好奇,现在回想起来就是豫东口音,听说是被卖到村里,没有见过她的娘家人。此刻在想,她是不是也像玉兰和秀兰一样,因为贫穷让父母卖到我们村里呢?
海长松养育了三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在饥荒年月被媳妇杏儿用八十斤玉米面买了大女儿秀兰给一家地主做妾,过着非人生活,吃发馊的饭菜,被地主婆欺负最终凌辱而死;二女儿玉兰被用六十斤高粱卖给一个老实巴交年龄比她母亲还要大一岁的农民。在海长松病重之际,他的媳妇杏儿又把不到十岁的小女儿小响用三十斤麸子面卖到妓院,好在被哥哥小建在同村的四圈儿帮助下救下来才得以幸存。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长松为了一家子吃喝,扒过火车、恨不得趴在土地上与泥土亲吻,曾经饿得“想啃掉桌子腿”,看完本书,看到杏儿满头白发跪在大女儿秀兰的坟前恸哭的情形,对于在那些饥荒年月卖儿卖女似乎也可以被我们理解。
印象之陈柱子家的牛肉面
柱子和老白夫妇俩,应该是在逃荒过程中过得最好的,尽管作者对于他们一家的描写并不多,可是令人印象深刻。
柱子有灵活的脑瓜子,眼皮儿活,在外逃荒首先落脚安顿。柱子的眼里都是“钱”,“人可以生气但不要跟钱过不去”是柱子常挂在嘴边的话,柱子属比较精明的一位农民代表,但不失勤劳本性!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依然辛苦劳作,对未来充满希望!他懂得人情世故,有明确的生活目的,知道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上什么山唱什么歌。
而与他相比,春义则偏执的多,他爱土地,始终心系故土,当老婆凤英想做如同陈柱子一家的生意时,他固执己见,最终和老婆分道扬镳。春义或许没有凤英懂得过日子,但也正是他对黄土地近乎偏执的爱,让我们再次感受到黄河母亲的魅力所在。
印象之泼辣李麦大婶
对于李麦,总觉得得叫婶子,事实上她也是整个赤杨岗年轻人的婶子,是全村的主心骨,少年时期命运悲苦但又不屈服于命运,跟着老爹跟海螺子一家当长工;青年的她坚强勇敢,在自己的丈夫被海螺子迫害而死以后,她一人挑起全家重担,拉扯两个孩子长大成人,她心灵手巧,聪明能干,家里家外一把手,赢得了村民的尊敬。她明辨是非,和老百姓和正义站在一起,带领妇女帮助新四军闹革命。她敢于反抗声张正义,在明白新四军是为百姓谋福利以后,她主动帮助战士,并鼓励自己的儿子加入这支农民的军队。她的爽朗热情正义和勇敢,给我们刻画了一名农村妇女的高大的身影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黄河东流去》的人物形象塑造个个饱满,大能人徐秋斋、大智若愚心地善良的四圈儿、坚强有主见的爱爱……每个人似乎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影子。看完整本书,便觉要倍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有些人随便放弃当下,挥霍无度实在令人痛心疾首,要学习困难时期人们这种不屈不挠与困难做斗争的精神,这便是小说最成功之处。
七年寒冬终会换来春风万里,在外漂泊的日子终会过去。黄河依旧东流,贾鲁河水依然如赤杨岗的血液般存在,艰难的岁月总是沉淀出一束惊人的光,来指引我们前进,也照亮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