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开启主题阅读的第三天,那么我要阅读的第二本书是《知晓我姓名》。
这本书的作者是斯坦福性侵案受害者,在书中非常细致并且真诚地写下了性侵的经过、漫长的诉讼过程、自己的成长经历、性侵发生后生活和情绪的变化、还有关于性别问题和自主性的思考。作者近乎强迫症一般记录了创伤后每一个微小的细节、表情、情绪和反应,以及面对性侵时当事人们的混乱和迷惘,在作者的这份勇气面前,感觉说什么都太多余。
女孩子受到性侵一直是社会上一个讨论度极高的话题。但大多数女孩子在遭受性侵后都选择了沉默,她们认为这种事情羞于启齿,甚至事后都不愿报警。
5月8日,一篇题为《被强奸后是否应该报警》的网帖出现在豆瓣和微博的热搜中,一名叫小Y的网友在文中诉说了自己不幸被熟人强奸后报警的经过。
她表示,在整个报警过程中,非但没有受到隐私保护和关怀,反而遭到了一些男警员的嘲讽和歧视,形成二次伤害。
几位男警察的出警,被小Y形容为“大型社死现场”——他们不但在小Y家门前不顾受害者隐私,大声吆喝惹得邻居围观议论,还在审讯过程中当众对小Y多番训斥、嘲讽,用露骨而轻浮的话语追问一些性侵细节,并且质问小Y“为什么把他带回家”等问题。
文章在社交媒体引发了大量讨论。有人愤怒,有人安慰,有人支招,也有人对作者所述的真实性提出质疑。不过,该帖作者小Y未透露具体的个人信息和地点。
在之后的回应文中,她表达了对舆论发酵的担忧,且明确拒绝了媒体的采访。全现在私信小Y提出采访诉求,亦未获得回应。当前,她的两则相关网帖均已被删除。
而这部作品的重要主题,在于女性从客体化向主体化的转化。醉酒昏迷状态时被性侵,她毫无察觉,也毫无印象,所以在开始,她无法把它与自己联系在一起,表现为淡漠的局外人。
犯罪者、见证人、警察、记者、公众各执一词,体检、询问、测试,家人因她受到不公正待遇,从虚幻里逐渐清晰的事实,那些迎面击来的碎片,刺激她的主体意识的复苏。法庭审判以及二次审判,更加要求客体化,人仿佛不存在的,一切隐私都公开讨论,经历骆驼穿过针眼般严苛的考验,那些不完美受害者才能拥有受害者的资格。
张小夏不再畏惧真名与身份的公开,同时把布罗克归退为普遍称呼的“他”,这样的处理方式正是表明了主客体互换过程里两性意识与权力抗争所带来的位置变动。个人遭遇由此转为公众议题,指向更深层的政治文化因素,后续的写作成为小夏处理世界的更好方式。